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9-12页 |
1. 选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学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 关于优秀传统道德的研究 | 第12-14页 |
2. 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三)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2. 辩证分析法 | 第17页 |
3. 实证研究法 | 第17页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一) 校园公德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 关于公德 | 第18-19页 |
2. 关于校园公德 | 第19-20页 |
(二) 优秀传统道德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 关于道德 | 第20-21页 |
2. 关于优秀传统道德 | 第21-22页 |
二、当代大学生校园公德的表现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22-30页 |
(一) 大学生校园公德的外在表现 | 第22-25页 |
1. 助人为乐方面 | 第22-23页 |
2. 文明礼貌方面 | 第23页 |
3. 环境保护方面 | 第23-24页 |
4. 爱护公物方面 | 第24页 |
5. 遵纪守法方面 | 第24-25页 |
6. 诚实守信方面 | 第25页 |
(二) 大学生校园公德的内在表现 | 第25-27页 |
1. 校园公德意识方面 | 第25-26页 |
2. 校园公德情感方面 | 第26页 |
3. 校园公德意志方面 | 第26-27页 |
4. 校园公德信念方面 | 第27页 |
(三) 大学生校园公德缺失的原因探析 | 第27-30页 |
1. 社会因素 | 第28页 |
2. 家庭因素 | 第28-29页 |
3. 学校因素 | 第29-30页 |
4. 个人因素 | 第30页 |
三、优秀传统道德与当代大学生校园公德的培养 | 第30-40页 |
(一) 借鉴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理念加强对大学生校园公德的培养 | 第30-32页 |
1. 注重内化理念,培养大学生形成道德自律精神 | 第30-31页 |
2. 注重有教无类理念,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 第31-32页 |
(二) 借鉴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原则加强对大学生校园公德的培养 | 第32-34页 |
1. 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的原则 | 第32页 |
2. 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 | 第32-33页 |
3. 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 第33页 |
4. 坚持疏导原则 | 第33-34页 |
(三) 借鉴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加强对大学生校园公德的培养 | 第34-36页 |
1. 弘扬仁爱精神,培养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 第34页 |
2. 宣扬好礼品质,培养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 | 第34-35页 |
3. 提倡奉公价值,培养爱护公物和保护环境意识 | 第35页 |
4. 倡导修己修养,培养遵纪守法的自觉行为 | 第35-36页 |
5. 发扬诚信美德,培养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 | 第36页 |
(四) 借鉴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校园公德的培养 | 第36-40页 |
1. 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 第36-37页 |
2. 运用环境优化的方法,营造富有传统道德氛围的校园文化 | 第37页 |
3. 运用教学相长的方法,加强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 | 第37-38页 |
4. 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实践 | 第38页 |
5. 运用以身示范的方法,为大学生树立公德榜样 | 第38-40页 |
四、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