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劳动保障监察问题研究--以“富士康”事件为视角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导论第10-18页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5页
  (一) 关于国内外劳动保障监察发展历程及各国劳动监察制度研究第11-12页
  (二) 关于劳动保障监察重要性特别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第12页
  (三) 关于劳动保障监察遇到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的研究第12-13页
  (四) 关于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建设的研究第13-14页
  (五) 关于行政执法的研究第14页
  (六) 其他相关研究第14-15页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第15-16页
  (一) 研究思路第15-16页
  (二) 论文结构第16页
 四、研究方法第16-18页
  (一) 文献资料研究第16页
  (二) 调查研究第16-17页
  (三) 案例研究第17-18页
第一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8-26页
 一、本文使用的主要概念第18-19页
  (一) 行政执法第18页
  (二) 劳动保障监察第18-19页
 二、本文的理论基础第19-22页
  (一) 威尔逊的现代行政学理论第19-20页
  (二) 邓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第20-21页
  (三) 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第21-22页
 三、劳动保障监察的职责、内容、特征及作用第22-26页
  (一) 劳动保障监察的职责第22页
  (二) 劳动保障监察的内容第22-23页
  (三) 劳动保障监察的特征第23页
  (四) 劳动保障监察的地位和作用第23-26页
第二章 劳动监察的发展历程及启示第26-31页
 一、劳动监察在国际上的起源和发展第26-27页
  (一) 早期的起步第26页
  (二) 发展和壮大第26-27页
  (三) 近年来的日趋完善第27页
 二、劳动监察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第27-28页
  (一) 起步阶段第27-28页
  (二) 建立阶段第28页
  (三) 提升阶段第28页
 三、国外劳动监察的几点启示第28-31页
  (一) 提升劳动监察的地位以保证监察成果落到实处第28-29页
  (二) 尽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29页
  (三) 提升企业违法成本第29-30页
  (四) 关注救济的实时性第30-31页
第三章 当前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存在的问题第31-42页
 一、法律层面问题凸显第31-33页
  (一) 执法中常常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第31页
  (二) 与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出现推诿现象第31-32页
  (三) 处罚标准过低第32页
  (四) 相关法律中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罚规定相对较少第32-33页
 二、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第33-34页
  (一) 监察设施严重不足第33页
  (二) 专职监察人员队伍匮乏第33-34页
  (三) 培训机制相对落后第34页
 三、协调劳动关系力不从心第34-37页
  (一) 监察执法被干扰现象依然存在第34-35页
  (二) 执法对象抵触情绪持续高涨第35页
  (三) 侵权案件维权周期过长第35-36页
  (四) “投诉专业户”渐多第36页
  (五) 监察手段较为落后第36-37页
 四、执法程序存在薄弱环节第37-38页
  (一) 案件受理时出现漏洞第37页
  (二) 案件调查时存在短板第37-38页
  (三) 案件处理时暴露弊端第38页
 五、监管领域存在盲区第38-40页
  (一) 小微企业违法率呈上升趋势第38-39页
  (二) 劳务派遣企业继续打“擦边球”第39-40页
  (三) 违法手段日趋隐蔽第40页
 六、执法监督领域问题乍现第40-42页
  (一) 司法监督乏力第40-41页
  (二) 内部监督发挥作用欠缺第41页
  (三) 社会监督能力较弱第41-42页
第四章 劳动保障监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2-48页
 一、法律层面的原因第42-44页
  (一) 立法层次过低第42页
  (二) 法律界定不够准确第42-43页
  (三) 相关法律建设滞后第43-44页
 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内部原因第44-45页
  (一) 监察机构地方化设置影响了监察实施第44-45页
  (二) 内部监管不力影响了监察质量第45页
  (三) 监察理念落后影响了监察长期效果第45页
 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外部原因第45-48页
  (一) 执法环境日趋复杂第45-46页
  (二) 劳动监察认同度偏低第46-48页
第五章 河西区劳动监察实践情况第48-62页
 一、基本情况第48-53页
  (一) 组织结构及人员情况第48-49页
  (二) 开展监察情况第49-53页
 二、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第53-56页
  (一) 不予立案权的使用问题依然存在第53页
  (二) 职工维权焦点不断更新第53-55页
  (三) 行政处理、处罚权的行使谨慎而有度第55-56页
  (四) 私营企业成为该区域违法多发地带第56页
 三、在河西区劳动保障行政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第56-57页
 四、获取的经验和启示第57-62页
  (一) 加大主动监察的力度第57-58页
  (二) 因地制宜是做好劳动监察工作的基础第58-59页
  (三) 部门联动发挥效力第59-60页
  (四) 网络建设必不可缺第60页
  (五) 新问题不断涌现第60-61页
  (六) 劳动监察部门的洞察力有待提升第61-62页
第六章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的对策和建议第62-77页
 一、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法律体系建设第62-64页
  (一) 加快立法建设第62页
  (二) 充分予以授权第62-64页
  (三) 提升法律时效性第64页
 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软硬件建设力度第64-66页
  (一) 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第64-65页
  (二) 建立成套的监察培训体系第65-66页
 三、提高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能力第66-68页
  (一) 建立监察预警机制第66-67页
  (二) 建立快速维权机制第67页
  (三) 建立维权长效机制第67页
  (四)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第67-68页
  (五) 建立多形式配合执法机制第68页
 四、加快制度建设完善执法漏洞第68-71页
  (一) 立结案审批制度建设第68-69页
  (二) 案件责任倒查制度建设第69-70页
  (三) 执法跟踪制度建设第70-71页
 五、拓宽监管领域第71-75页
  (一) 扫清监察盲点第71-72页
  (二)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第72-73页
  (三) 开展需求监察第73-74页
  (四) 稳定劳动力市场秩序第74-75页
 六、引入问责机制第75-77页
结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后记第81-82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妇联界别政协委员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以天津市第十二届政协为例
下一篇:我国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