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两性离子型可回用两水相体系的构建及其分配生物小分子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前言第13-32页
   ·两水相体系概述第13-21页
     ·两水相简介第13-14页
     ·相图第14-16页
     ·两水相的热力学模型第16-19页
     ·影响分配的因素第19-21页
   ·两水相体系的应用第21-23页
     ·两水相与其他分离技术的结合第21页
     ·两水相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第21-22页
     ·两水相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第22页
     ·两水相在生物产品合成领域的应用第22页
     ·两水相在发酵生产领域的应用第22-23页
   ·可回收两水相体系的应用第23-26页
     ·可回用两水相体系原理第23-24页
     ·pH响应型两水相体系第24页
     ·温度响应两水相体系第24-25页
     ·压力响应两水相体系第25页
     ·光响应型可回收两水相体系第25-26页
   ·分子模拟第26-30页
     ·分子模拟简介第26-27页
     ·分子模拟在模拟聚合物的应用第27-29页
     ·分子模拟在相平衡的应用第29-30页
   ·本科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内容第30-32页
     ·目的和意义第30-31页
     ·主要内容第31-32页
第2章 pH响应型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32-46页
   ·引言第32页
   ·试剂和仪器第32-33页
   ·实验方法第33-38页
     ·聚合物P_(ADB)的合成第33-34页
     ·聚合物P_(ADBA)的合成第34-35页
     ·聚合物结构的表征第35页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第35-37页
     ·聚合物回收率的测定第37页
     ·聚合物等电点的测定第37-38页
   ·结果与讨论第38-44页
     ·聚合物的合成第38页
     ·聚合物的表征第38-41页
     ·聚合物的分子量第41-42页
     ·聚合物的回收率第42-43页
     ·聚合物的等电点第43-44页
   ·小结第44-46页
第3章 两性离子型可回用两水相体系的构建及相图的测定第46-61页
   ·引言第46页
   ·试剂和仪器第46-47页
   ·实验方法第47-51页
     ·双节线的测定第47页
     ·系线的测定第47-48页
     ·模型的构建第48-49页
     ·实验数据的拟合第49-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59页
     ·相图的绘制第51-54页
     ·不同pH下的相图第54-57页
     ·模型第57-59页
   ·小结第59-61页
第4章 生物小分子在两水相体系中的分配第61-86页
   ·引言第61页
   ·试剂和仪器第61-62页
   ·实验方法第62-66页
     ·生物小分子的分配系数的计算第62-63页
     ·螺旋霉素的测定方法第63页
     ·红霉素在P_(ADB)/P_(ADBA)两水相体系的分配第63-64页
     ·林可霉素的测定方法第64-65页
     ·去甲基金霉素的测定方法第65-66页
     ·甜叶菊甙的测定方法第66页
   ·结果与讨论第66-83页
     ·螺旋霉素的分配第66-70页
     ·红霉素的分配第70-74页
     ·林可霉素的分配第74-77页
     ·去甲基金霉素的分配第77-81页
     ·甜叶菊甙的分配第81-83页
   ·本章小结第83-86页
第5章 Gibbs系综模拟两水相体系第86-101页
   ·引言第86页
   ·模拟基础理论第86-91页
     ·势能模型第86-87页
     ·计算化学势第87-88页
     ·构型偏倚算法第88-90页
     ·Gibbs系综模拟相平衡第90-91页
   ·模拟具体过程第91-95页
     ·算法流程第91-93页
     ·参数的计算第93-95页
   ·模拟结果第95-100页
     ·模拟结果分析第95-97页
     ·分子量对模拟的影响第97-98页
     ·聚合物浓度对模拟的影响第98-99页
     ·对DEX/PEG两水相体系的模拟第99-100页
   ·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总结和展望第101-104页
   ·总结第101-102页
   ·展望第102-103页
   ·创新点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纳米通道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蛋白和DNA的单分子研究
下一篇:基于生物纳米通道的单分子弱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