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国家对人才的道德培养要求 | 第9页 |
·高校道德教育模式中体验成分缺失 | 第9-11页 |
·基于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的思考 | 第11-12页 |
·对道德体验的思索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本研究试图解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问题 | 第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对已有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创新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高校道德体验模式的内涵分析 | 第19-31页 |
·道德的概念及内涵 | 第19-21页 |
·我国关于道德的定义 | 第19-20页 |
·西方社会关于道德的定义 | 第20页 |
·道德的本质 | 第20-21页 |
·道德发生的环境 | 第21-22页 |
·人是道德发生的主体 | 第21页 |
·道德发生存在外部条件 | 第21-22页 |
·体验的界说 | 第22-23页 |
·中西方文化中对体验的离析 | 第22页 |
·体验的内涵 | 第22-23页 |
·体验的特点 | 第23页 |
·道德体验与德育 | 第23-29页 |
·道德体验的内涵 | 第23-24页 |
·道德体验的发生 | 第24-26页 |
·道德体验模式的内涵 | 第26页 |
·道德体验模式的特征 | 第26-27页 |
·道德体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优越性表现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道德体验模式构建 | 第31-43页 |
·加快道德体验模式构建的现实性 | 第31-34页 |
·高校道德教育过程缺乏体验的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建立高校道德体验模式是科学实施德育的客观要求 | 第32-34页 |
·道德体验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从知性到体验 | 第34-35页 |
·道德教育理念转向以“人”为本 | 第34页 |
·道德教育实施方案注重“知”与“行”转换 | 第34-35页 |
·道德教育评价落实到对行为的考核 | 第35页 |
·道德体验模式的构建 | 第35-38页 |
·构建以“一个中心,一个活动,三个依托”为核心的道德体验模式 | 第36页 |
·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载体的道德体验模式平台 | 第36-37页 |
·“个性化”教育是整个道德体验模式实施的关键 | 第37页 |
·“人性化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个性化”教育实现的保障 | 第37-38页 |
·道德体验模式的具体实施准备 | 第38-42页 |
·道德体验 从务虚到务实 | 第38-39页 |
·基本硬件条件准备 | 第39-40页 |
·道德体验模式的软件准备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道德体验模式的实践路径 | 第43-57页 |
·道德体验模式实践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 | 第43-46页 |
·提供有意识的道德体验 | 第43-45页 |
·关注大学生无意识的道德体验 | 第45-46页 |
·道德体验模式的方法设计 | 第46-49页 |
·设置情境感染 | 第46页 |
·通过交流提高 | 第46-47页 |
·还原模拟再现 | 第47-48页 |
·树立榜样示范 | 第48页 |
·注重考察提炼 | 第48-49页 |
·加大操作锻炼 | 第49页 |
·道德体验具体实施策略 | 第49-54页 |
·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 | 第50-51页 |
·适时激发道德需要 | 第51-52页 |
·搭建以活动为主的道德体验平台 | 第52-53页 |
·以生命叙事激活道德体验 | 第53-54页 |
·在道德反思中扩展道德体验的外延 | 第54页 |
·道德体验的有效评估 | 第54-56页 |
·道德体验中的亲和状态和参与状态 | 第54-55页 |
·道德体验中是否有道德情感产生 | 第55页 |
·对道德体验行为进行追踪检测 | 第55-56页 |
·道德体验效度评定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道德体验模式案例分析 | 第57-69页 |
·道德体验模式案例 | 第57-62页 |
·案例设计方案 | 第57-59页 |
·实施案例记录 | 第59-61页 |
·高校道德体验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61-62页 |
·道德体验模式案例反思 | 第62-64页 |
·道德体验模式的优势体现 | 第62-63页 |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63-64页 |
·道德体验模式的发展趋势展望 | 第64-67页 |
·从书本到人本 注重主体的参与性 | 第64-65页 |
·从独语到对话 加大师生沟通交流 | 第65-66页 |
·从知性到德行 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 第66页 |
·从灌输到体悟 关注德育的人性化 | 第66-67页 |
·从他律到自律 实现德育最终目的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