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5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前言 | 第9页 |
| ·大麦遗传差异分析 | 第9-10页 |
| ·大麦组织培养 | 第10-14页 |
| ·外植体的选择及再生途径 | 第11页 |
| ·大麦成熟胚培养 | 第11-14页 |
| ·基因型对大麦再生的影响 | 第12-13页 |
| ·培养条件对大麦再生的影响 | 第13-14页 |
| ·生理指标 | 第14-16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14页 |
| ·过氧化物酶(POD) | 第14-15页 |
| ·过氧化氢酶(CAT) | 第15页 |
| ·丙二醛(MDA) | 第15页 |
| ·可溶性蛋白质 | 第15-16页 |
| ·内源激素 | 第16-18页 |
| ·赤霉素(GA) | 第16页 |
| ·吲哚-3-乙酸(IAA) | 第16-17页 |
| ·脱落酸(ABA) | 第17页 |
| ·内源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五个大麦品种遗传差异性分析 | 第20-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20-21页 |
| ·SSR 标记多态性检测 | 第21-22页 |
| ·PCR 反应体系 | 第21页 |
| ·PCR 扩增程序 | 第21-22页 |
| ·电泳检测 | 第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 ·遗传差异分析 | 第22-24页 |
| ·结论 | 第24页 |
| ·讨论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大麦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6-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 ·种子的预处理及组织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 ·种子的灭菌 | 第27页 |
| ·成熟胚的处理及初始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7-28页 |
| ·植株再生与移栽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 ·不同脱分化培养基对成熟胚形成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出愈率的影响 | 第29页 |
| ·不同分化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结论 | 第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大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建立过程中不同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32-40页 |
| ·材料及方法 | 第32-33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 ·取材 | 第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 ·酶液的制备 | 第32页 |
| ·各项生理指标测定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 | 第33-34页 |
| ·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 | 第34页 |
| ·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 | 第34-35页 |
| ·丙二醛(MDA)的变化 | 第35-36页 |
|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页 |
| ·讨论 | 第37-40页 |
| 第五章 大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建立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40-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 ·试验方法 | 第40-43页 |
| ·试剂 | 第40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0页 |
| ·样品处理 | 第40-41页 |
| ·色谱条件 | 第41页 |
| ·流动相的确定和洗脱程序的设计 | 第41页 |
| ·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 第41-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 ·GA_3含量的变化 | 第43页 |
| ·IAA 含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 ·ABA 含量的变化 | 第44-45页 |
| ·ABA/IAA 变化 | 第45页 |
| ·结论 | 第45页 |
| ·讨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导师简介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