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20页 |
| 1 鱼类链球菌病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2 鱼类无乳链球菌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无乳链球菌流行病学研究 | 第11页 |
| ·疾病的临床症状 | 第11-12页 |
| 3 无乳链球菌的特性 | 第12页 |
| 4.无乳链球菌血清型 | 第12-13页 |
| 5 无乳链球菌的检测及鉴定 | 第13-16页 |
| ·细菌生理生化自动鉴定系统 | 第13页 |
| ·16S rRNA 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13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 | 第13-16页 |
| 6 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 | 第16-18页 |
|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耐药现状 | 第16页 |
|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16-17页 |
|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及机制 | 第17-18页 |
| 7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 8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及耐药性研究 | 第20-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 ·病鱼的采集及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0页 |
| ·常用试剂及试剂盒 | 第20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0-21页 |
| ·缓冲液的配制 | 第21页 |
|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21-22页 |
| ·细菌 DNA 的提取 | 第22页 |
| ·基于 16S rRNA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22-24页 |
| ·分子血清分型 | 第24页 |
| ·药敏试验 | 第24页 |
| 2 结果 | 第24-29页 |
| ·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 | 第24-26页 |
| ·16S rRNA 基因鉴定 | 第26页 |
| ·血清型鉴定 | 第26-27页 |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27-29页 |
| 3. 讨论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 LAMP 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1-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 ·实验用菌株 | 第31-32页 |
| ·试剂及器材 | 第32页 |
| ·水煮法提取细菌 DNA | 第32页 |
| ·引物的合成 | 第32-33页 |
| ·LAMP 反应 | 第33-34页 |
| ·样品检测 | 第34页 |
| 2 结果 | 第34-36页 |
| ·特异性实验 | 第34-35页 |
| ·敏感性实验 | 第35页 |
| ·LAMP 荧光实时检测 | 第35-36页 |
| ·样品检测 | 第36页 |
| 3.讨论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相关性研究 | 第38-44页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菌株 | 第38页 |
| ·试剂 | 第38-40页 |
|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40页 |
| ·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40页 |
| 2 结果 | 第40-42页 |
|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40-42页 |
| ·耐药基因的扩增 | 第42页 |
| 3 讨论 | 第42-44页 |
| 全文总结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 附录 | 第52-55页 |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第52-53页 |
| 附录二 LAMP 反应扩增原理 | 第53-54页 |
| 附录三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