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强钢单点焊拉剪结构的疲劳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疲劳可靠性及寿命预测相关理论 | 第17-37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18-20页 |
|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18-19页 |
| ·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19页 |
| ·概率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19-20页 |
| ·疲劳可靠性理论及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20-23页 |
| ·疲劳可靠性理论 | 第20-21页 |
| ·疲劳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21-23页 |
| ·疲劳可靠性试验设计方法 | 第23-28页 |
| ·成组法疲劳试验 | 第23-24页 |
| ·升降法疲劳试验 | 第24-26页 |
| ·疲劳性能对比试验 | 第26-28页 |
| ·焊接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的方法 | 第28-34页 |
| ·名义应力法 | 第28-30页 |
| ·结构应力法 | 第30-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 第3章 超高强钢焊点疲劳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37-59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点焊疲劳试验母材材料 | 第37-38页 |
| ·试验样件的制备 | 第38页 |
| ·疲劳试验标准 | 第38-39页 |
| ·疲劳试验设备及过程控制 | 第39-40页 |
| ·锻压与恒压工艺疲劳性能对比试验 | 第40-42页 |
| ·异种母材与同种母材疲劳性能对比试验 | 第42-45页 |
| ·焊接参数差异疲劳性能对比试验 | 第45-53页 |
| ·工艺 A 焊点疲劳试验 | 第45-47页 |
| ·工艺 B 焊点疲劳试验 | 第47-49页 |
| ·工艺 C 焊点疲劳试验 | 第49-51页 |
| ·工艺参数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应力大小与寿命的关系 | 第52-53页 |
| ·电阻+激光组合点焊疲劳性能对比试验 | 第53-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4章 超高强钢焊点疲劳寿命预测 | 第59-69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静力分析 | 第59-64页 |
| ·ANSYS 软件介绍 | 第59-60页 |
|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第60-61页 |
| ·静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 ·结构参量对强度影响分析 | 第63-64页 |
| ·疲劳寿命分析 | 第64-67页 |
| ·FE-SAFE 软件介绍 | 第64页 |
| ·疲劳参数设定 | 第64-65页 |
| ·焊点疲劳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5-66页 |
| ·结构参量对疲劳寿命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5章 超高强钢单点焊拉剪结构疲劳分析软件开发 | 第69-77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软件的基本架构 | 第69-70页 |
| ·超高强钢单点焊拉剪结构疲劳分析软件 | 第70-73页 |
| ·软件算法编制流程 | 第70-71页 |
| ·软件界面和使用 | 第71-73页 |
| ·主要命令及程序 | 第73-75页 |
| ·ANSYS 批处理命令 | 第73页 |
| ·ANSYS 输出最大等效应力值 | 第73-74页 |
| ·FE-SAFE 批处理命令 | 第74页 |
| ·输出最小寿命值 | 第74页 |
| ·Verity 单元输出 | 第74-75页 |
| ·Verity 节点输出 | 第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