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接待空间研究--以河南地区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和发展 | 第9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9-10页 |
·农家乐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1-13页 |
·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河南地区农家乐发展概述 | 第17-33页 |
·河南地区地域背景分析 | 第17-19页 |
·地理环境 | 第17-18页 |
·历史文化 | 第18-19页 |
·民俗民风 | 第19页 |
·河南地区农家乐发展及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河南地区农家乐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河南地区农家乐特色分析 | 第21-24页 |
·河南地区农家乐的规模 | 第24页 |
·河南地区农家乐接待空间的构成与功能地位 | 第24页 |
·河南地区农家乐市场需求分析 | 第24-31页 |
·游客社会特性调查分析 | 第26-28页 |
·游客旅游特性调查分析 | 第28-29页 |
·游客需求与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河南地区农家乐接待空间研究 | 第33-71页 |
·河南地区农家乐建筑选址及布局 | 第33-39页 |
·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33-34页 |
·避免自然地质灾害 | 第34-35页 |
·注重对气候、景观的利用 | 第35页 |
·周边完善的基础设施 | 第35-36页 |
·合理的功能分区 | 第36-38页 |
·适宜的空间尺度 | 第38-39页 |
·农家乐建筑空间组合模式 | 第39-43页 |
·河南传统民居空间组合模式 | 第40页 |
·受传统民居影响的农家乐空间模式 | 第40-42页 |
·农民自发性建造的农家乐空间模式 | 第42-43页 |
·农家乐主要功能空间 | 第43-68页 |
·入口空间 | 第43-47页 |
·庭院空间 | 第47-53页 |
·餐饮空间 | 第53-59页 |
·住宿空间 | 第59-65页 |
·休闲空间 | 第65-67页 |
·经营者自住空间 | 第67-68页 |
·其他附属空间 | 第68页 |
·农家乐卫生及安全方面的经营管理 | 第68-69页 |
·卫生管理 | 第69页 |
·安全管理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农家乐接待空间地域性设计表达 | 第71-85页 |
·地域性定义 | 第71页 |
·农家乐接待空间地域性设计表达 | 第71-84页 |
·多元文化再现 | 第72页 |
·人与环境共生 | 第72-75页 |
·色彩形式的感染 | 第75-77页 |
·材料的地域意义 | 第77-82页 |
·地域的延伸:陈设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5-91页 |
·主要结论 | 第85-88页 |
·河南地区农家乐接待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5-87页 |
·农家乐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87-88页 |
·未来展望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97-99页 |
附录B 河南地区农家乐旅游市场需求调查问卷 | 第99-101页 |
附录C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01-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