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逸格”境层在倪瓒山水画图式中的建构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逸格"境层在倪瓒绘画图式中的呈现 | 第13-20页 |
(一) "逸格"的界定 | 第13-15页 |
(二) 元代审美风气的嬗变 | 第15-17页 |
(三) 倪瓒绘画图式中"逸格"境层的具体表现 | 第17-20页 |
1、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 第17-19页 |
2、以"逸笔"写"逸气" | 第19-20页 |
二、倪瓒山水画图式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27页 |
(一) 一水两岸典型图式的来源 | 第20-22页 |
(二) 图式的转换与完善 | 第22-24页 |
(三) 图式的成熟与发展 | 第24-27页 |
三、"逸格"境层在山水画图式中的建构 | 第27-43页 |
(一) 图式创作过程中不可视的"逸气" | 第27-29页 |
(二) 图式的外在构成特征 | 第29-35页 |
1、以简为逸的构图 | 第29-30页 |
2、疏远的空白空间 | 第30-32页 |
3、逸笔与枯墨 | 第32-34页 |
4、诗、书融于画 | 第34-35页 |
(三) 图式中的景物形象 | 第35-43页 |
1、空无一物的亭子造型及寓意 | 第36-37页 |
2、高大的群树形象及象征性 | 第37-39页 |
3、以空白为湖水的表现手法及寓意 | 第39-40页 |
4、细碎的山石形象及象征性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