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引言 | 第10-18页 |
| ·我国品种改良的历史阶段 | 第10-12页 |
| ·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的演变 | 第12-13页 |
| ·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 | 第13-16页 |
| ·氮素的损失途径及其机制 | 第13-14页 |
| ·氮素利用率的评价体系 | 第14-15页 |
| ·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氮利用效率的变化 | 第15-16页 |
| ·存在问题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6页 |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9-22页 |
| ·茎蘖动态 | 第19页 |
| ·地上部干物重和叶面积 | 第19页 |
| ·氮素含量 | 第19-20页 |
|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 第20页 |
| ·根系形态及其生理指标 | 第20-21页 |
| ·剑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 | 第21页 |
| ·株高和叶基角 | 第21页 |
| ·茎鞘中的NSC测定 | 第21页 |
| ·考种与计产 | 第21-22页 |
| ·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61页 |
| ·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的变化及氮肥对其的影响 | 第23-47页 |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3-25页 |
| ·茎蘖消长动态 | 第25页 |
| ·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 | 第25-30页 |
| ·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 | 第30-35页 |
| ·根系性状 | 第35-38页 |
| ·叶片光合特性 | 第38-41页 |
| ·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 第41-44页 |
| ·株型的变化 | 第44-47页 |
| ·品种改良过程中氮吸收利用率的变化及氮肥施用对其的影响 | 第47-61页 |
| ·吸氮量 | 第47-50页 |
| ·氮素物质生产率 | 第50-53页 |
| ·氮素利用率 | 第53-55页 |
| ·氮素运转率及收获指数 | 第55-57页 |
| ·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57-61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61-66页 |
| ·关于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 第61-62页 |
| ·关于提高氮肥吸收利用效率 | 第62-64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4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4-65页 |
|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