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刑法保护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隐私权刑法保护概述 | 第9-20页 |
第一节 隐私 | 第9-10页 |
第二节 隐私权 | 第10-14页 |
一、 隐私权的形成与历史流变 | 第10-11页 |
二、 隐私权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三、 隐私权的构成 | 第12-14页 |
第三节 隐私权刑法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 第14-20页 |
一、 隐私权刑法保护的价值 | 第14-15页 |
二、 隐私权刑法保护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 | 第15-17页 |
三、 隐私权刑法保护是社会现实之需要 | 第17-20页 |
第二章 隐私权刑法保护的比较法考察 | 第20-25页 |
第一节 主要普通法系国家的隐私权刑法保护 | 第20-21页 |
一、 美国 | 第20页 |
二、 英国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主要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隐私权刑法保护 | 第21-22页 |
一、 德国 | 第21页 |
二、 日本 | 第21-22页 |
三、 中国澳门 | 第22页 |
第三节 国外隐私权刑法保护的启示 | 第22-25页 |
一、 整体保护模式优于刑法分散保护模式 | 第22-23页 |
二、 直接保护模式优于间接保护模式 | 第23页 |
三、 双规制行使立法模式应用广泛 | 第23页 |
四、 设置单位犯罪 | 第23-24页 |
五、 轻罪模式且手段多样化 | 第24页 |
六、 亲告罪模式之适用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隐私权的刑法保护及其完善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的阶段进程 | 第25-27页 |
一、 古代刑事立法之规定 | 第25页 |
二、 1979 年刑法之规定 | 第25-26页 |
三、 1997 年刑法及修正案之规定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的不足 | 第27-30页 |
一、 刑法未确定独立隐私权 | 第27-28页 |
二、 隐私权刑法保护体系分散 | 第28页 |
三、 刑法对个人秘密重视不够 | 第28页 |
四、 犯罪罪状设置不合理 | 第28-29页 |
五、 缺少单位犯罪 | 第29页 |
六、 刑罚措施及刑种设置不灵活 | 第29页 |
七、 缺少亲告罪起诉模式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的立法完善 | 第30-33页 |
一、 隐私权独立化 | 第30页 |
二、 构建隐私权刑法保护体系 | 第30页 |
三、 加强对个人秘密的保护 | 第30-31页 |
四、 修正罪状设置不合理条款 | 第31页 |
五、 设置侵犯隐私权的单位犯罪 | 第31页 |
六、 完善刑罚措施,增设保安处分措施 | 第31页 |
七、 增设亲告罪起诉模式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