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盗窃罪入罪标准概述 | 第9-16页 |
一、盗窃罪原有定罪量刑标准 | 第9-10页 |
(一) 盗窃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 第9页 |
(二)盗窃罪的原有定罪量刑标准 | 第9-10页 |
(三)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标准 | 第10页 |
二、盗窃罪新行为入罪的原因 | 第10-13页 |
(一)严惩入户盗窃的原因 | 第10-11页 |
(二) 严惩携带凶器盗窃的原因 | 第11-12页 |
(三)严惩扒窃的原因 | 第12-13页 |
三、盗窃罪修改后定罪量刑标准急待明确 | 第13-16页 |
(一)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或扒窃的定罪标准 | 第13-15页 |
(二)以上三种盗窃行为在“数额较大”或者“数额巨大”时的量刑评价问题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入户盗窃的入罪标准 | 第16-20页 |
一、入户盗窃的认定 | 第16-20页 |
(一) 入户盗窃中“户”的范围 | 第16-17页 |
(二)“入户”的法律性质问题 | 第17-18页 |
(三)“入户”目的的非法性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携带凶器盗窃的入罪标准 | 第20-24页 |
一、携带凶器盗窃的认定 | 第20-22页 |
(一)携带凶器是否要求向被害人明示 | 第20-21页 |
(二)“携带凶器盗窃”的起算阶段 | 第21页 |
(三) 携带凶器”是否要以盗窃为目的 | 第21页 |
(四) 携带凶器盗窃与盗窃数额 | 第21-22页 |
二、 如何理解“凶器”的定义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扒窃的入罪标准 | 第24-32页 |
一、“扒窃"的内涵 | 第24-25页 |
(一)历史解释 | 第24页 |
(二)文义解释 | 第24页 |
(三)学理解释 | 第24-25页 |
二、扒窃的构成要件 | 第25-27页 |
(一)扒窃发生于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 | 第25-26页 |
(二)扒窃对象为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 | 第26页 |
(三)扒窃行为对公众的公然性 | 第26-27页 |
三、扒窃是否需要携带凶器 | 第27-28页 |
四、扒窃不应一律入罪 | 第28-32页 |
(一)扒窃不应一律入罪的理由 | 第28-29页 |
(二)扒窃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三)救济手段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