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A股的实证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 | 第12-17页 |
·选题依据 | 第12-15页 |
·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文献述评 | 第20-28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其他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 第20-21页 |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格式的研究 | 第21-22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2-28页 |
·综合收益模式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 | 第22-24页 |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文献回顾 | 第24-28页 |
3 理论分析 | 第28-42页 |
·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及构成 | 第28-29页 |
·其他综合收益形成的原因及会计处理方法 | 第29-32页 |
·其他综合收益的形成原因 | 第29-31页 |
·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的会计处理原理 | 第31-32页 |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原理分析 | 第32-35页 |
·会计环境及目标导向的权变观 | 第32-33页 |
·不完全反映假说 | 第33页 |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格式变迁的分析 | 第33-35页 |
·VUONG(1989)的Z统计量原理 | 第35-36页 |
·公司层面稳健性 | 第36-42页 |
·会计稳健性的内涵 | 第36-38页 |
·会计稳健性的度量 | 第38-42页 |
4 研究设计 | 第42-50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42-44页 |
·价格模型 | 第42-43页 |
·报酬模型 | 第43-44页 |
·研究假设 | 第44-45页 |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第45-46页 |
·变量选择 | 第46-50页 |
·被解释变量 | 第46-47页 |
·解释变量 | 第47-50页 |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0-62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50-53页 |
·两种模型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50-51页 |
·水平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51-53页 |
·两种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3-62页 |
·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3-55页 |
·报酬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5-56页 |
·相对价值相关性检验 | 第56-58页 |
·稳健性测试 | 第58-62页 |
6 研究总结 | 第62-66页 |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62-63页 |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研究启示 | 第63页 |
·相关建议 | 第63-64页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