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海关商品归类工作机制的弊端及完善--以行政法理论为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基础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商品归类的涵义及属性探析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商品归类与《协调制度》 | 第14-17页 |
一、《协调制度》介绍 | 第14-15页 |
二、《协调制度》的内容 | 第15-17页 |
三、《协调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 第17页 |
第二节 我国海关关于商品归类的法律制度 | 第17-20页 |
一、海关商品归类的行政立法 | 第17-18页 |
二、商品归类本身的法律依据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我国海关目前归类的工作机制 | 第20-21页 |
一、归类职能部门 | 第20页 |
二、总署协调制度归类技术委员会 | 第20-21页 |
三、争议解决机制 | 第21页 |
第四节 商品归类的法律属性 | 第21-23页 |
一、商品归类是适用法律和解释法律的行为 | 第21-22页 |
二、商品归类是行政确认行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商品归类引起的行政争议及原因分析 | 第23-30页 |
第一节 企业因归类错误而被纠错并补税 | 第23-25页 |
一、归类补税的涵义 | 第23页 |
二、相关案例及分析 | 第23-24页 |
三、后续补税引发的质疑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企业因归类错误而被处罚或追究刑责 | 第25-27页 |
一、商品归类与行政处罚的关系 | 第25页 |
二、行政处罚相关案例及分析 | 第25-26页 |
三、归类还能影响刑事责任的认定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归类成为争议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一、归类技术本身的复杂性 | 第27-28页 |
二、归类技术的封闭性 | 第28页 |
三、商品归类是行政双方利益的博弈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从行政法理论角度分析归类机制存在的弊端 | 第30-39页 |
第一节 以行政明确性原则为视角 | 第30-33页 |
一、行政立法方面 | 第31-32页 |
二、行政解释方面 | 第32-33页 |
三、行政行为方面 | 第33页 |
第二节 以信赖利益理论为视角 | 第33-35页 |
一、信赖保护原则 | 第33-34页 |
二、归类中的信赖利益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以行政处罚理论为视角 | 第35-37页 |
一、申报不实与行政处罚 | 第35-36页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 | 第36页 |
三、认定标准难以把控 | 第36-37页 |
第四节 以行政控权理论为视角 | 第37-39页 |
一、控权理论简介 | 第37页 |
二、归类中的控权原则 | 第37-38页 |
三、归类的终局认定权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海关归类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39-44页 |
第一节 完善预归类制度 | 第39-41页 |
一、预归类制度介绍 | 第39-40页 |
二、目前预归类制度的存在的不足 | 第40-41页 |
三、建议 | 第41页 |
第二节 使商品归类更公开化 | 第41-43页 |
一、提高归类依据的透明度 | 第41页 |
二、提高社会成员参与度 | 第41-42页 |
三、加强归类统一性建设 | 第42页 |
四、完善归类磋商制度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完善归类争议解决及纠错机制 | 第43-44页 |
一、归类认定权与监控纠错权分离 | 第43页 |
二、完善归类纠错机制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