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追求正义与法律解释原则 | 第11-15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问题引入:经典案例述评 | 第15-23页 |
第一节 Atkins v. Virginia 案情简述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两种判决意见的争议 | 第16-19页 |
一、 严格解释之“死刑适用” | 第16-17页 |
二、 自由解释之“法外开恩” | 第17-19页 |
第三节 自由主义判决意见的采纳 | 第19-23页 |
一、 个人风险因素 | 第19-20页 |
二、 社会正义标准 | 第20-21页 |
三、 社会道德因素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多元方法:法律解释原则的适用形态 | 第23-31页 |
第一节 法律解释方法的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两大法系的法律解释方法及种类 | 第24-28页 |
一、 大陆法系的法律解释方法 | 第24-25页 |
二、 英美法系的法律解释方法 | 第25-28页 |
第三节 法律解释方法与原则的内在联系 | 第28-31页 |
一、 法律解释原则决定并指导着法律解释方法 | 第29页 |
二、 法律解释方法对法律解释原则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 第29页 |
三、 法律解释原则对法律解释方法的倾向性 | 第29页 |
四、 法律解释方法最终反映所援引的法律解释原则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循环交替:法律解释原则的衍生规律 | 第31-41页 |
第一节 两种解释原则的概念和历史渊源 | 第31-34页 |
第二节 两种法律解释原则在案件中的体现 | 第34-37页 |
一、 理论探讨中的“宽与严” | 第34-36页 |
二、 著名案例中的“宽严之争”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两种解释原则循环交替的成因 | 第37-41页 |
一、 法制的发展 | 第38页 |
二、 社会形态的变更交替 | 第38-39页 |
三、 法学理论的发展进步 | 第39页 |
四、 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抉择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严主宽辅”:我国司法现实的“宽严”之路 | 第41-49页 |
第一节 两种解释原则在我国的体现 | 第41-43页 |
第二节 自由解释的现实意义——以吴英案为例 | 第43-49页 |
一、 法律制度的局限和现实的呼唤 | 第43-45页 |
二、 严格解释原则下的法院判决 | 第45-46页 |
三、 启示:允许和容纳自由解释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谢辞 | 第53-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