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大学生村官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4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2. 现实意义第11页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四) 研究方法第12页
 (五) 主要内容第12-13页
 (六) 创新之处第13-14页
一、 建立大学生村官机制的必要性第14-19页
 (一) 引领基层治理走向现代化第14-15页
  1. 促进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第14-15页
  2. 传播和推广新知识、新技术第15页
  3. 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第15页
  4. 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第15页
 (二) 重塑基层政府的公信力第15-16页
  1. 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第16页
  2. 督促基层政府的公平执政第16页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回流第16-19页
  1. 储备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人才资源第17页
  2. 促进大学生向基层就业第17-19页
二、 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机制的发展现状第19-22页
 (一)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现状第19-20页
  1. 知识技能方面的需求第19-20页
  2. 思想素质的需求第20页
 (二) 大学生村官的现实状况第20-22页
  1. 工作状况第20-21页
  2. 生活状况第21-22页
三、 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22-30页
 (一) 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问题第22-26页
  1. 政策的现实与初衷相背离第22-23页
  2. 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定位不准确第23-25页
  3. 聘用期满后得不到妥善安置第25-26页
 (二) 大学生村官的自身缺陷第26-27页
  1. 知识技能及工作经验匮乏第26-27页
  2. 心理问题第27页
 (三) 大学生村官的乡土化问题第27-30页
  1. 没有安身于农村的长远计划第28页
  2. 难以得到村民的认同第28页
  3. 激励政策的负面影响第28-29页
  4.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怀才不遇”第29-30页
四、 改善大学生村官机制的几点建议第30-40页
 (一) 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思考第30-34页
  1. 明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社会目的第30-31页
  2. 明确大学生村官的社会定位和自定位第31-32页
  3. 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保障和发展机制第32-33页
  4.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聘、考核及管理制度第33-34页
 (二) 提升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的对策第34-36页
  1. 实施有针对性的高校培训制度第34-35页
  2. 实施及时有效的岗前培训制度第35页
  3. 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心态变化第35页
  4. 提高自身的精神与思想修养第35-36页
 (三) 实现大学生村官乡土化的建议第36-38页
  1. 重视教育的引导第36-37页
  2. 改善基层的认识第37页
  3. 奖励型政策和创业支持第37-38页
  4. 大学生村官的“回聘”第38页
 (四) 为大学生村官建立法律保障体系第38-40页
  1. 解决大学生村官无法可依的问题第39页
  2.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法律第39-40页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后记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
下一篇: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矛盾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