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 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六)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 建立大学生村官机制的必要性 | 第14-19页 |
(一) 引领基层治理走向现代化 | 第14-15页 |
1. 促进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 | 第14-15页 |
2. 传播和推广新知识、新技术 | 第15页 |
3. 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 | 第15页 |
4. 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 | 第15页 |
(二) 重塑基层政府的公信力 | 第15-16页 |
1. 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 第16页 |
2. 督促基层政府的公平执政 | 第16页 |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回流 | 第16-19页 |
1. 储备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人才资源 | 第17页 |
2. 促进大学生向基层就业 | 第17-19页 |
二、 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机制的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一)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现状 | 第19-20页 |
1. 知识技能方面的需求 | 第19-20页 |
2. 思想素质的需求 | 第20页 |
(二) 大学生村官的现实状况 | 第20-22页 |
1. 工作状况 | 第20-21页 |
2. 生活状况 | 第21-22页 |
三、 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2-30页 |
(一) 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1. 政策的现实与初衷相背离 | 第22-23页 |
2. 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定位不准确 | 第23-25页 |
3. 聘用期满后得不到妥善安置 | 第25-26页 |
(二) 大学生村官的自身缺陷 | 第26-27页 |
1. 知识技能及工作经验匮乏 | 第26-27页 |
2. 心理问题 | 第27页 |
(三) 大学生村官的乡土化问题 | 第27-30页 |
1. 没有安身于农村的长远计划 | 第28页 |
2. 难以得到村民的认同 | 第28页 |
3. 激励政策的负面影响 | 第28-29页 |
4.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怀才不遇” | 第29-30页 |
四、 改善大学生村官机制的几点建议 | 第30-40页 |
(一) 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思考 | 第30-34页 |
1. 明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社会目的 | 第30-31页 |
2. 明确大学生村官的社会定位和自定位 | 第31-32页 |
3. 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保障和发展机制 | 第32-33页 |
4.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聘、考核及管理制度 | 第33-34页 |
(二) 提升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的对策 | 第34-36页 |
1. 实施有针对性的高校培训制度 | 第34-35页 |
2. 实施及时有效的岗前培训制度 | 第35页 |
3. 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心态变化 | 第35页 |
4. 提高自身的精神与思想修养 | 第35-36页 |
(三) 实现大学生村官乡土化的建议 | 第36-38页 |
1. 重视教育的引导 | 第36-37页 |
2. 改善基层的认识 | 第37页 |
3. 奖励型政策和创业支持 | 第37-38页 |
4. 大学生村官的“回聘” | 第38页 |
(四) 为大学生村官建立法律保障体系 | 第38-40页 |
1. 解决大学生村官无法可依的问题 | 第39页 |
2.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法律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