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构建中国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2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0-12页
  一、 经济背景第10-11页
  二、 社会背景第11页
  三、 理论背景第11-12页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和目的、概念的界定第12-15页
  一、 研究的问题和目的第12页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2-15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5-19页
  一、 国外文献综述第15-18页
  二、 国内文献综述第18-19页
 第四节 研究意义和可能的创新第19-20页
  一、 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第19-20页
  二、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第20页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第20-22页
  一、 研究框架第20-21页
  二、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二章 发展型社会福利理论第22-32页
 第一节 发展型社会福利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22-23页
  一、 发展型社会福利理论产生的背景第22页
  二、 发展型社会福利理论产生的过程第22-23页
 第二节 发展型社会福利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3-25页
  一、 发展型社会福利的内容(宏观层面)第23-24页
  二、 发展型社会福利的内容(微观层面)第24-25页
 第三节 发展型社会福利与传统社会福利的关系第25-27页
  一、 发展型福利与传统社会福利的不同点第25-26页
  二、 发展型福利与传统型社会福利的相同点第26页
  三、 发展型福利与传统型社会福利的联系第26-27页
 第四节 发展型社会福利理论的意义第27-28页
 第五节 发展型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第28-32页
  一、 帕累托改进理论第28-29页
  二、 能力贫困理论第29页
  三、 工作福利理论第29-30页
  四、 促能社会理论第30页
  五、 赋权理论第30-32页
第三章 中国社会福利模式的主要问题与原因第32-40页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模式的形成第32-36页
  一、 社会福利制度初建阶段:1949-1957第32-33页
  二、 社会福利制度调整阶段:1958-1967第33页
  三、 社会福利制度曲折发展阶段:1968-1977第33-34页
  四、 社会福利制度恢复:1978-1985第34页
  五、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阶段:1986-2003第34-35页
  六、 加快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新时期:2004年至今第35-36页
 第二节 中国社会福利模式的主要问题第36-37页
  一、 二元福利与碎片化第36页
  二、 福利依赖第36页
  三、 贫困陷阱第36页
  四、 能力贫困第36-37页
  五、 垄断福利第37页
  六、 社会福利享受的身份制第37页
 第三节 中国社会福利模式问题的根源与后果第37-40页
  一、 中国社会福利模式的问题根源第37-39页
  二、 中国社会福利模式造成的后果第39-40页
第四章 国外发展型社会福利的发展第40-53页
 第一节 福利国家的成就和问题第40-47页
  一、 福利国家的内涵第40-41页
  二、 福利国家的类型第41-43页
  三、 福利国家的成就第43-45页
  四、 福利国家的问题第45-47页
 第二节 国外发展型社会福利的发展—第三条道路第47-49页
  一、 第三条道路的思想第47-48页
  二、 第三条道路的实践第48-49页
 第三节 国外发展型社会福利发展的其他模式第49-53页
  一、 工作导向型福利第50页
  二、 个人发展账户第50-51页
  三、 促能福利第51-53页
第五章 基于发展型视角的中国社会福利模式建构第53-66页
 第一节 构建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53-56页
  一、 构建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必要性第53-54页
  二、 构建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可行性第54-56页
 第二节 构建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基本原则第56-58页
  一、 平等与效率结合第56页
  二、 国家与社会结合,国家为主导第56-57页
  三、 就业优先的工作导向型社会政策第57页
  四、 社会福利项目的生产主义第57页
  五、 矫治性社会福利项目与发展型社会福利项目结合第57-58页
 第三节 建立个人发展账户,提高个人物质资本第58-59页
  一、 物质资本概念的界定第58页
  二、 个人发展账户第58页
  三、 个人发展账户与物质资本第58-59页
 第四节 发展教育福利,提升人力资本第59-64页
  一、 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特征第59-60页
  二、 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第60-63页
  三、 我国发展教育福利的建议第63-64页
 第五节 发展就业培训福利,提高就业能力第64-66页
  一、 就业能力的概念第64页
  二、 发展就业培训福利的政策工具第64-65页
  三、 我国发展就业福利的政策建议第65-66页
结语第66-68页
 一、 研究发现第66页
 二、 有待研究的问题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致谢第73-74页
科研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与分析
下一篇:我国慈善事业民间化发展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