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国内外自动复叠制冷循环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国外自动复叠制冷循环的研究进程 | 第12-14页 |
·国内自动复叠制冷循环的研究进程 | 第14-15页 |
·复叠制冷循环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简述 | 第15-16页 |
·复叠制冷循环 | 第15-16页 |
·双级压缩制冷循环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混合制冷工质的分类 | 第17-18页 |
·非共沸工质热物性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PR(Peng-Robinson)状态方程 | 第18-19页 |
·PT(Patel-Teja)状态方程 | 第19页 |
·非共沸工质的选配方法 | 第19-20页 |
·食品的速冻 | 第20-22页 |
·食品降温速度的表示 | 第20-21页 |
·食品速冻所需时间的计算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设计与计算 | 第23-46页 |
·实验库体的结构和冷负荷计算 | 第24-27页 |
·实验库体的结构 | 第24-25页 |
·冷负荷计算 | 第25-27页 |
·制冷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 第27-44页 |
·单级压缩自动复叠虹吸式制冷系统的设计 | 第27-29页 |
·单级压缩自动复叠虹吸式制冷系统的设计计算 | 第29-39页 |
·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 第39-41页 |
·两级复叠制冷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 第41-44页 |
·三种制冷系统的压缩机的能效比比较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设备的安装及运行准备 | 第46-56页 |
·实验台的搭建 | 第46-52页 |
·实验装置的结构原理图 | 第46页 |
·实验装置的主要部件 | 第46-51页 |
·实验装置的测量系统 | 第51-52页 |
·实验装置的搭建 | 第52页 |
·实验装置的控制部分 | 第52-53页 |
·实验前准备工作 | 第53-55页 |
·冷冻机油的选择和系统换油操作 | 第53-54页 |
·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测 | 第54-55页 |
·系统抽真空 | 第55页 |
·混合工质的充注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实验装置的测试分析及改进 | 第56-65页 |
·实验装置的运行和调试 | 第56-57页 |
·实验装置首次运行产生的问题 | 第56页 |
·实验装置再次运行产生的问题 | 第56-57页 |
·实验装置再次运行产生的问题 | 第57页 |
·实验的测量和测量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立式分凝器的单级压缩自动复叠虹吸式制冷系统的空库降温实验 | 第57-58页 |
·第一步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立式分凝器的单级压缩自动复叠虹吸式制冷系统的负荷能力测试 | 第60页 |
·第二步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卧式分凝器单级压缩自动复叠虹吸式制冷系统的空库降温实验 | 第61-62页 |
·第三步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