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及数据来源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发展 | 第15-17页 |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7-19页 |
·TOPSIS 法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篇章结构 | 第20-23页 |
2 相关概念诠释及典型评价方法概述 | 第23-33页 |
·相关概念的诠释 | 第23-25页 |
·开发区 | 第23-24页 |
·土地集约利用 | 第24-25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 第25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25页 |
·典型评价方法概述 | 第25-33页 |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 第26-27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7-28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8-29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9-30页 |
·极限条件法 | 第30页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30-31页 |
·TOPSIS 法 | 第31-33页 |
3 TOPSIS 法及其改进 | 第33-41页 |
·一般的 TOPSIS 法 | 第33-36页 |
·一般的TOPSIS 法原理 | 第33页 |
·一般TOPSIS 法的计算步骤 | 第33-36页 |
·改进的 TOPSIS 法 | 第36页 |
·基于 TOPSIS 法的评价模型 | 第36-38页 |
·评价对象 | 第36-37页 |
·评价指标 | 第37页 |
·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TOPSIS 模型与《规程》评价体系的对比分析 | 第38-41页 |
·技术流程的比较 | 第38-40页 |
·评价方法异同 | 第40-41页 |
4 TOPSIS 模型的实证研究 | 第41-63页 |
·评价区域概况 | 第41-44页 |
·交通区位 | 第42-43页 |
·投资环境 | 第43-44页 |
·发展目标 | 第44页 |
·开发区土地利用基本状况 | 第44-48页 |
·开发区建设状况 | 第44-46页 |
·土地利用结构 | 第46-47页 |
·土地利用程度 | 第47-48页 |
·土地投入产出 | 第48页 |
·基于 TOPSIS 法的计算方法及实现步骤 | 第48-53页 |
·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确定 | 第48-49页 |
·指标现状值的确定 | 第49-50页 |
·指标理想解方案的确定 | 第50-51页 |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及构造加权矩阵 | 第51-53页 |
·计算贴近度分值 | 第53页 |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 | 第53-56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两种评价方法结果对比 | 第56-58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横向比较 | 第58-60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 第60-63页 |
5 结论 | 第63-65页 |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0-71页 |
基于 TOPSIS 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与实践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