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遗传改良研究 | 第11-18页 |
·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改良 | 第11-12页 |
·油菜脂肪酸生物合成 | 第12-14页 |
·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 | 第14-15页 |
·脂肪酸改良主要途径 | 第15-17页 |
·油菜油酸育种方法及成果 | 第17-18页 |
·油料作物主要脂肪酸遗传 | 第18-20页 |
·芥酸含量的遗传 | 第18页 |
·油酸含量的遗传 | 第18-19页 |
·油酸含量的遗传 | 第19页 |
·麻酸含量的遗传 | 第19-20页 |
·廿碳烯酸含量的遗传 | 第20页 |
2 基因表达研究 | 第20-25页 |
·Northern杂交 | 第20页 |
·半定量RT-PCR | 第20-21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1-23页 |
·荧光定量PCR反应原理 | 第21-22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几个概念 | 第22页 |
·荧光定量PCR方法 | 第22-23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 | 第23-25页 |
·目标基因的检测或诊断 | 第23-24页 |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24页 |
·转基因成分检测 | 第24-25页 |
3 T-DNA旁侧序列的分离方法及应用 | 第25-30页 |
·T-DNA旁侧序列的分离方法 | 第25-29页 |
·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 | 第25-26页 |
·反向PCR(I-PCR) | 第26-27页 |
·锚定PCR(anchored PCR) | 第27-29页 |
·T-DNA旁侧序列的应用 | 第29-30页 |
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转fad2基因W-4高油酸性状遗传分析 | 第3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材料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2页 |
·种子脂肪酸组成测定 | 第31-32页 |
·适合度测定 | 第32页 |
·油菜幼苗kan抗性检测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转基因品系W-4高油酸性状稳定性分析 | 第32-33页 |
·转基因品系W-4高油酸性状的遗传 | 第33-35页 |
·亲本脂肪酸组成比较 | 第33页 |
·W-4高油酸性状的遗传 | 第33-35页 |
·六个世代群体卡那霉素抗性检测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9页 |
第三章 RNAi干扰转基因油菜fad2基因表达种子特异性分析 | 第39-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RNA提取与纯化 | 第39页 |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39-40页 |
·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发育种子中fad2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40-41页 |
·发育种子中napin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41页 |
·根、茎、叶fad2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41-42页 |
·成熟种子及越冬期植株根、茎、叶脂肪酸组成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47页 |
第四章 转基因油菜W-4T-DNA旁侧序列的扩增与分析 | 第47-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材料 | 第47页 |
·DNA提取 | 第47页 |
·Tai-PCR | 第47-48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T-DNA插入位点旁侧序列的分离及分析 | 第48-51页 |
·旁侧序列的分离 | 第48页 |
·右边界扩增产物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左边界扩增产物序列分析 | 第49-50页 |
·旁侧序列的验证 | 第50-51页 |
·左、右边界碱基组成 | 第51页 |
·W-4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及灵敏度检测 | 第51-53页 |
·PCR特异性检测 | 第51-52页 |
·PCR扩增灵敏度验证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第55-57页 |
全文结论 | 第55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