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18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儒家诚信思想的理论溯源 | 第18-38页 |
·儒家诚信思想渊源 | 第18-29页 |
·诚信道德的萌芽 | 第19-21页 |
·诚信思想的产生 | 第21-22页 |
·孔子的诚信思想 | 第22-24页 |
·孟子的诚信思想 | 第24-26页 |
·荀子的诚信思想 | 第26-28页 |
·朱子的诚信思想 | 第28-29页 |
·儒家诚信思想的内涵 | 第29-32页 |
·哲学内涵 | 第30-31页 |
·伦理内涵 | 第31页 |
·法学内涵 | 第31-32页 |
·儒家诚信思想的特征 | 第32-36页 |
·宗教性 | 第32-33页 |
·血缘性 | 第33-34页 |
·政治性 | 第34页 |
·道德至上性 | 第34-35页 |
·自律与律人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 第38-47页 |
·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变迁 | 第38-40页 |
·20 世纪 70—80 年代 | 第38-39页 |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期 | 第39页 |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到 21 世纪 | 第39-40页 |
·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 第40-42页 |
·价值取向多元化 | 第40-41页 |
·价值目标功利化 | 第41-42页 |
·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2-45页 |
·诚信缺失 | 第42-44页 |
·责任感淡漠 | 第44-45页 |
·价值取向扭曲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儒家诚信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中的意义 | 第47-58页 |
·诚信与价值观的关系 | 第47-50页 |
·诚信的本质 | 第47-49页 |
·价值观内涵 | 第49页 |
·诚信与价值观的关系 | 第49-50页 |
·儒家诚信思想的当代运用 | 第50-53页 |
·把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 | 第51-52页 |
·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 | 第52页 |
·把主观诚信与客观诚信结合起来 | 第52-53页 |
·儒家诚信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3-57页 |
·有助于树立现代社会诚信观 | 第53-54页 |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54-55页 |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的作风 | 第55-56页 |
·有助于培养民族精神 | 第56页 |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路径 | 第58-67页 |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经验 | 第58-61页 |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根本导向 | 第58-59页 |
·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基本原则 | 第59页 |
·坚持德育与法治相结合作为基本方法 | 第59-60页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为主要内容 | 第60-61页 |
·儒家诚信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必要性 | 第61-63页 |
·道德自觉——提升心性修养 | 第61-62页 |
·道德实践——维持社会和谐 | 第62-63页 |
·建构原则 | 第63-64页 |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 第63-64页 |
·坚持道德教育与法制建设相结合 | 第64页 |
·建构路径 | 第64-65页 |
·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 第64-65页 |
·增强政府的服务作用 | 第65页 |
·强化社会的引导作用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1-72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