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方法 | 第15-20页 |
一、研究的路径 | 第15-19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第四节 文章的基本框架 | 第20-22页 |
一、文理逻辑 | 第20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农民集中居住概述 | 第22-32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居住状况 | 第22-25页 |
一、传统的居住模式 | 第22-23页 |
二、形成传统农村居住模式的原因 | 第23-24页 |
三、传统居住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农民集中居住的必要性 | 第25-30页 |
一、集中居住的特征 | 第26-27页 |
二、集中居住形成进程 | 第27-28页 |
三、集中居住的重要性 | 第28-30页 |
第三节 集中居住的基本要素 | 第30-32页 |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多层次性 | 第30页 |
二、农民集居区的多元性 | 第30页 |
三、农民集中居住的政策导向性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尝试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南通新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实践 | 第32-35页 |
一、南通市农民集中居住情况介绍 | 第32页 |
二、南通市农民集中居住实施情况 | 第32-34页 |
三、各地集中居住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思路与原则 | 第35-37页 |
一、以尊重农民意志为出发点 | 第35-36页 |
二、以保护农民利益为落脚点 | 第36页 |
三、以保护环境优化为基本点 | 第36-37页 |
第三节农民集中居住的规划与价值 | 第37-41页 |
一、规划先行与试点引导相结合 | 第37-39页 |
二、农村优化与农民参与相结合 | 第39-40页 |
三、居住集中与农民进步相结合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问题与原因 | 第41-48页 |
第一节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一、农民集居点设计与村镇总体规划不衔接 | 第41-42页 |
二、土地权属界限模糊缺乏法律支撑 | 第42-43页 |
三、农民集居点增加与“旧宅退出”机制不衔接 | 第43页 |
四、农村集居点建设与配套设施不足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农民集中居住的原因分析 | 第44-48页 |
一、新农村建设指导理念残缺 | 第44-45页 |
二、村镇规划滞后、无序 | 第45-46页 |
三、农民整体素质欠缺 | 第46页 |
四、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对策 | 第48-58页 |
第一节 发挥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 第48-51页 |
一、农民是集中居住设计的主体 | 第48-49页 |
二、农民是集中居住建设的主人 | 第49-50页 |
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觉悟提升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强化规划修编与实施 | 第51-54页 |
一、统筹规划与具体规划相结合 | 第51-52页 |
二、超前规划与适时选择相结合 | 第52-53页 |
三、开门规划与专家介入相结合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建设 | 第54-58页 |
一、城郊村、城中村的城市化改造 | 第55页 |
二、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与小城镇开发结合 | 第55-56页 |
三、以中心村带动农民集中居住建设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