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分类 | 第18-22页 |
一、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 | 第18-20页 |
(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 | 第18-19页 |
(二) 中央银行贷款 | 第19页 |
(三) 公开市场业务 | 第19-20页 |
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 第20-21页 |
三、补充型货币政策工具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一、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现状 | 第22-24页 |
二、中央银行贷款工具运用现状 | 第24-26页 |
三、公开市场业务工具运用现状 | 第26-27页 |
四、利率工具运用现状 | 第27-28页 |
五、汇率工具运用现状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兼顾总量与结构调控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局限分析 | 第30-39页 |
一、存款准备金工具的局限 | 第30-31页 |
(一) 存款准备金工具间接影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 第30页 |
(二) 存款准备金工具未考虑不同区域金融实力差异 | 第30-31页 |
(三) 存款准备金工具设计缺陷 | 第31页 |
二、中央银行贷款工具的局限 | 第31-33页 |
(一) 中央银行贷款工具倾向总量控制 | 第31页 |
(二) 再贴现率价格引导作用较弱 | 第31页 |
(三) 再贴现工具政策导向作用不明显 | 第31-33页 |
三、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局限 | 第33-34页 |
(一) 公开市场业务决策主体缺乏独立性,交易主体单一 | 第33页 |
(二) 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操作标的缺陷 | 第33-34页 |
(三) 公开市场操作方式缺陷 | 第34页 |
四、利率工具的局限 | 第34-35页 |
(一) 利率政策效果偏长期且力度不够 | 第34页 |
(二) 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 | 第34-35页 |
(三) 利率政策时滞长 | 第35页 |
五、汇率工具的局限 | 第35-36页 |
(一) 汇率单边升值后果不利 | 第35页 |
(二) “汇率—利率”互动效应影响政策预期效果 | 第35-36页 |
六、兼顾总量与结构调控及我国货币政策相关问题分析 | 第36-39页 |
(一) 中国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交错并存 | 第36-37页 |
(二) 新时期货币政策总量调控的不足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兼顾结构调控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 | 第39-48页 |
一、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优化 | 第39-41页 |
(一) 充分利用存款准备金工具稳定M2/GDP | 第39页 |
(二) 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 第39-40页 |
(三) 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动态调整机制 | 第40-41页 |
二、中央银行贷款工具的优化 | 第41页 |
(一) 根据经济增长的目标控制中央银行贷款总量 | 第41页 |
(二) 根据结构调控的要求设置差别化贷款利率和额度 | 第41页 |
三、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优化 | 第41-44页 |
(一) 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提高社会直接融资比重 | 第42页 |
(二) 完善中央银行票据工具操作方式和机制 | 第42-43页 |
(三) 加大回购操作的力度及频率 | 第43-44页 |
四、利率工具的优化 | 第44-45页 |
(一)设计多层次的贷款基准利率体系 | 第44页 |
(二) 加强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管理,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 | 第44-45页 |
五、汇率工具的优化 | 第45-46页 |
(一) 实施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 | 第45页 |
(二) 促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 | 第45-46页 |
六、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机制的优化 | 第46-48页 |
(一) 确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时滞 | 第46-47页 |
(二) 明确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类主体的职能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兼顾结构调控的我国其他政策工具的优化 | 第48-51页 |
一、补充型政策工具的优化 | 第48-49页 |
(一) 实行“窗口指导”等限制性措施,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 第48页 |
(二) 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经济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 | 第48-49页 |
二、财政政策工具的优化 | 第49-51页 |
(一) 实施结构化财税优惠政策,降低微观主体转型成本 | 第49-50页 |
(二) 根据结构调控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第50页 |
(三) 搭建转型企业产品销售平台 | 第50-5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