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尼埃的《礼拜五》--三重视野中的“灵簿狱”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 走近作者图尼埃 | 第8页 |
(二)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 | 第8-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当代空间视野中的灵簿狱 | 第14-24页 |
(一) “灵簿狱”辨析 | 第14-16页 |
1. 西方文学史中的“灵簿狱” | 第14-15页 |
2. 小说《礼拜五》中“灵簿狱”的蕴涵 | 第15-16页 |
(二) 灵簿狱:异质空间的典型 | 第16-18页 |
1. 概念梳理 | 第16-17页 |
2. 异质空间的基本特征 | 第17页 |
3. 灵簿狱:异质空间的典型 | 第17-18页 |
(三) 灵簿狱:第三空间的寓意 | 第18-24页 |
1. 第三空间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19页 |
2. 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 | 第19-20页 |
3. 灵簿狱中人物关系的转化 | 第20-21页 |
4. 灵簿狱:人物关系的第三空间 | 第21-24页 |
二、跨文本性视野中的文学文本 | 第24-30页 |
(一) 热奈特的跨文本性 | 第24-25页 |
(二) 跨文本性与互文性关系 | 第25-26页 |
(三) 《礼拜五》:跨文本性的五种类型 | 第26-30页 |
三、比较视野中的文学形象 | 第30-44页 |
(一) 笛福与图尼埃的文学形象比较论 | 第30-31页 |
(二) 《礼拜五》文学形象与叙事特征 | 第31-36页 |
1. 《礼拜五》的叙事特征 | 第31-33页 |
2. 《礼拜五》人物形象的重塑 | 第33-36页 |
(三) 《礼拜五》文学形象的多重社会文化蕴涵 | 第36-44页 |
1. 主奴关系与阶级意识 | 第36-39页 |
2. 肤色与种族歧视 | 第39-40页 |
3. 性别的经济学与亚文化蕴涵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