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亚诺斯盆地南部工区米拉多尔组—卡沃内拉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前言第11-20页
   ·选题依据、来源及科学意义第11页
   ·研究现状第11-15页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盆地及地层研究现状第13-15页
     ·勘探开发研究现状第15页
   ·存在问题第15-16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主要的研究内容第16-17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8页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18-20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20-33页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20页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20-24页
   ·盆地构造演化第24-29页
     ·三叠纪—侏罗纪同生裂谷演化阶段第24页
     ·白垩纪弧后沉陷阶段第24-27页
     ·古新世—早始新世西科迪勒拉增生早前陆盆地阶段第27页
     ·中始新世—早中新世前安第斯期前陆盆地第27-29页
     ·中中新世—现今安第斯期前陆盆地第29页
   ·岩石地层第29-33页
     ·地层特征第29-30页
     ·岩性特征第30-33页
第3章 沉积特征第33-43页
   ·沉积相划分标志第33-34页
   ·沉积相划分方案第34-36页
   ·沉积相特征第36-39页
     ·三角洲平原第36页
     ·三角洲前缘第36-38页
     ·前三角洲第38-39页
     ·陆棚第39页
   ·钻井沉积序列第39-43页
第4章 层序地层特征第43-67页
   ·层序划分原理简介及层序划分方案第43-45页
   ·层序界面类型及特征第45-51页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第46-49页
     ·层序及其体系域界面第49-51页
   ·三界层序界面的地震响应第51-53页
     ·时—深关系及层位标定第51页
     ·地震层序的划分对比第51-53页
   ·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特征第53-56页
     ·SQ1(E_2m~2- E_2m~1)第53页
     ·SQ2(E_3c~8- E_3c~7)第53-54页
     ·SQ3(E_3c~6- E_3c~5)第54-55页
     ·SQ4(N_1c~4- N_1c~3)第55页
     ·SQ5(N_1c~2- N_1c~1)第55-56页
   ·层序格架第56-67页
     ·东西向剖面对比第56-57页
     ·南北向剖面对比第57-67页
第5章 沉积体系分布及演化特征第67-88页
   ·地震相特征第67-76页
     ·沉积相的地震相特征第68-73页
     ·体系域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第73-76页
   ·体系域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76-85页
     ·SQ1-TST(E_2m~2)第77页
     ·SQ1-HST(E_2m~1)第77-79页
     ·SQ2-TST(E_3c~8)第79页
     ·SQ2-HST(E_3c~7)第79-80页
     ·SQ3-TST(E_3c~6)第80页
     ·SQ3-HST(E_3c~5)第80-82页
     ·SQ4-TST(N_1c~4)第82页
     ·SQ4-HST(N_1c~3)第82-83页
     ·SQ5-TST(N_1c~2)第83页
     ·SQ5-HST(N_1c~1)第83-85页
   ·层序体系域沉积模式第85页
   ·层序演化及其主控因素第85-88页
     ·构造运动对层序发育的影响第85-86页
     ·海平面升降对层序演化的控制第86-88页
结论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省茅台机场中部李家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藏东南林芝地区典型冰湖溃决泥石流基本特征和灾害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