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 第11-13页 |
·旅游型村镇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村镇建成环境与微气候 | 第14-1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微气候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 第23-29页 |
·概述 | 第23-25页 |
·旅游型村镇的建成环境 | 第23-24页 |
·微气候 | 第24-25页 |
·微气候参数 | 第25页 |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内微气候的环境特征 | 第25-29页 |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的热环境特征 | 第26页 |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的风环境特征 | 第26页 |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内日射环境特征 | 第26-27页 |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内绿植的作用 | 第27页 |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内下垫面的影响 | 第27-29页 |
第3章 旅游型村镇农科村建成环境的微气候实验研究 | 第29-74页 |
·友爱镇农科村概述 | 第29-30页 |
·地理气候条件现状 | 第29页 |
·建成环境现状 | 第29-30页 |
·农科村微气候现状 | 第30页 |
·实测说明 | 第30-33页 |
·实测目标 | 第30页 |
·实测对象及实测方法 | 第30-32页 |
·实测设备及实测点位布置 | 第32-33页 |
·夏季实验综述 | 第33-61页 |
·不同街道界面朝向的微气候实验 | 第35-38页 |
·不同街道走向的微气候实验 | 第38-42页 |
·不同街道几何形的微气候实验 | 第42-45页 |
·不同街道空间类型的微气候实验 | 第45-48页 |
·不同街道绿植尺度的微气候实验 | 第48-52页 |
·不同建筑围合院落的微气候实验 | 第52-55页 |
·绿植的微气候实测 | 第55-57页 |
·水体的微气候实验 | 第57-59页 |
·不同下垫面的微气候实验 | 第59-61页 |
·冬季实验综述 | 第61-71页 |
·不同街道界面朝向的微气候实验 | 第62-65页 |
·不同街道走向的微气候实验 | 第65-68页 |
·不同建筑围合院落的微气候实验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74页 |
·夏季实测小结 | 第71-73页 |
·冬季实测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旅游型村镇农科村建成环境微气候的数值模拟 | 第74-91页 |
·建成环境的微气候数值模拟概况 | 第74-77页 |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及应用分析 | 第75-76页 |
·ENVI-met数值计算相关要点 | 第76-77页 |
·数值模拟与实测比较分析 | 第77-91页 |
·夏季数值计算结论和检验 | 第78-85页 |
·冬季数值计算结论和检验 | 第85-91页 |
第5章 适应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微气候的设计策略 | 第91-97页 |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中街道的通风与防风策略 | 第91-93页 |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中街道内建筑及绿植布局策略 | 第93页 |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中建筑围合院落的微气候设计策略 | 第93-94页 |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中绿植及水体的技术策略 | 第94-95页 |
·旅游型村镇建成环境中不同下垫面的技术策略 | 第95-97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后续研究及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