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4-30页 |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14-18页 |
·祖国医学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6页 |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第16-18页 |
·针刺及温针对肩周炎治疗 | 第18-22页 |
·针刺选穴 | 第19-20页 |
·温针的应用 | 第20-21页 |
·其他针刺方法 | 第21-22页 |
·推拿对肩周炎治疗 | 第22-24页 |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第24-25页 |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第25-26页 |
·肩周炎的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 第26-30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30-38页 |
·病人的收集及分组治疗 | 第30-31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30页 |
·分期标准 | 第30-31页 |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31页 |
·剔除标准 | 第31页 |
·脱落标准 | 第31页 |
·病人分组及治疗 | 第31页 |
·分组方法 | 第31页 |
·治疗方法 | 第31-32页 |
·温针治疗 | 第31-32页 |
·推拿治疗 | 第32页 |
·温针结合推拿治疗 | 第32页 |
·器具选择 | 第32页 |
·治疗疗程 | 第32页 |
·疗效评价指标 | 第32-36页 |
·局部症状病情程度评定 | 第32-33页 |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 第33-34页 |
·疼痛时间及性质评分 | 第34页 |
·肩关节活动度 | 第34页 |
·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 | 第34-36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统计结果 | 第38-45页 |
·试验完成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治疗前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 第38页 |
·局部症状评分及VAS评分 | 第38-39页 |
·ROM及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 | 第39页 |
·局部症状病情程度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期的组内评定 | 第39-40页 |
·温针组局部症状病情程度的组内评定 | 第39页 |
·推拿组局部症状病情程度的组内评定 | 第39-40页 |
·温针结合推拿组局部症状病情程度的组内评定 | 第40页 |
·局部症状评分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期的组间评定 | 第40页 |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 | 第40-41页 |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三组组内比较 | 第40-41页 |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三组组间比较 | 第41页 |
·疼痛时间、性质评分结果 | 第41-43页 |
·温针组的组内评定 | 第41-42页 |
·推拿组组内评定 | 第42页 |
·温针结合推拿的组内评定 | 第42页 |
·温针、推拿及温针结合推拿的组间评定 | 第42-43页 |
·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比较 | 第43页 |
·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三组组内比较 | 第43页 |
·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三组组间比较 | 第43页 |
·国家标准疗效评定比较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结果讨论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第47-49页 |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不足之处 | 第47页 |
·展望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