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生态补偿制度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导论 | 第12-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 比较研究的动因及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 比较研究的动因 | 第12-13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页 |
一、 中美生态补偿制度发展脉络之比较 | 第15-23页 |
(一) 生态补偿内涵的演进 | 第16-20页 |
1. 中国生态补偿的内涵及有关学说 | 第16-18页 |
2. 美国生态补偿的内涵及有关学说 | 第18-19页 |
3. 两国生态补偿内涵之异同 | 第19-20页 |
(二) 生态补偿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1. 中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创建和发展 | 第20-21页 |
2. 美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创建和发展 | 第21-22页 |
3. 两国生态补偿制度发展历程之异同 | 第22-23页 |
二、 中美生态补偿制度基本要素之比较 | 第23-36页 |
(一) 生态补偿相关主体及其权利(力)义务 | 第23-27页 |
1. 生态补偿主体 | 第23-26页 |
2. 生态受偿主体 | 第26页 |
3. 生态补偿各方权利(力)义务配置 | 第26-27页 |
(二) 生态补偿标准及方式 | 第27-31页 |
1. 生态补偿标准 | 第27-29页 |
2. 生态补偿方式 | 第29-31页 |
(三) 生态补偿程序 | 第31-34页 |
1. 补偿程序启动 | 第31-33页 |
2. 生态补偿时限 | 第33-34页 |
(四) 生态补偿管理机制 | 第34-36页 |
1. 生态补偿管理机构 | 第34-36页 |
2. 生态补偿监督办法 | 第36页 |
三、 中美生态补偿制度实践之比较 | 第36-49页 |
(一) 中国生态补偿制度实践 | 第36-45页 |
1. 立法实践 | 第36-38页 |
2. 相关制度与政策实践 | 第38-44页 |
3. 中国生态补偿实践检视 | 第44-45页 |
(二) 美国生态补偿制度实践 | 第45-49页 |
1. 立法实践 | 第45页 |
2. 相关制度与政策实践 | 第45-49页 |
3. 美国生态补偿实践经验与思考 | 第49页 |
四、 美国生态补偿制度对中国的启示与中国制度优化 | 第49-62页 |
(一) 生态补偿基本制度构建 | 第49-57页 |
1. 补偿主体的明确 | 第49-51页 |
2. 受偿主体的重构 | 第51-52页 |
3. 补偿相关各方权利(力)义务的规范 | 第52-53页 |
4. 补偿标准的设定 | 第53-54页 |
5. 补偿方式的转变 | 第54-55页 |
6. 补偿程序的设计 | 第55-56页 |
7. 管理机制的完善 | 第56-57页 |
(二) 生态补偿制度运行与保障 | 第57-62页 |
1. 运行前提:专门化、体系化的生态补偿立法 | 第57-59页 |
2. 运行保障:生态补偿相关制度与政策完善 | 第59-60页 |
3. 运行配套:积极开展生态补偿法制宣传教育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注释 | 第64-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