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矿产资源的产权残缺与租值耗散问题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5页
1.导论第15-21页
   ·引言第15-16页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6页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基本构架第16-21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第17-19页
     ·论文主要观点第19-21页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21-33页
   ·产权及产权残缺理论第21-26页
     ·相关概念第21-23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3-26页
   ·公共领域及租值耗散理论第26-33页
     ·相关概念第26-28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8-33页
3 理论分析框架:矿产资源产权残缺—公共领域—租值耗散第33-48页
   ·产权残缺论第33-34页
     ·制度安排层面的产权残缺第33-34页
     ·制度执行层面的产权残缺第34页
     ·公共领域研究第34-38页
     ·公共领域的类型第35-36页
     ·公共领域的动态分析第36-38页
   ·租值耗散的形成第38-48页
     ·租值耗散的定义第38-40页
     ·租值耗散的形成机制第40-42页
     ·租值耗散的数理解析第42-48页
4.现行制度安排下的矿产资源产权残缺与租值耗散研究第48-64页
   ·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理论分析第48-54页
     ·产权制度、产权结构与特征第48-51页
     ·矿产资源产权安排与收益分配体系第51-54页
   ·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变迁与租值耗散第54-57页
     ·第一阶段(1949 年—1978 年)第54-56页
     ·第二阶段(1979 年—1995 年)第56页
     ·第三阶段(1996 年至今)第56-57页
     ·矿产资源收益性残缺与租值耗散第57-64页
     ·国内外矿业税费制度比较第58-60页
     ·矿业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租值耗散根源第60-64页
5.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产权残缺与租值耗散问题研究第64-84页
   ·资源产权执行与委托代理关系第64-66页
   ·租值耗散的根源:产权排他性残缺第66-73页
     ·产权排他性残缺第66-69页
     ·产权委托代理失效第69-73页
   ·公共域及租值耗散的形成第73-80页
     ·公地悲剧、公共域与租值耗散第73-76页
     ·外部性问题、公共域与租值耗散第76-80页
   ·租值耗散路径第80-84页
     ·过度开发下的资源损耗、浪费导致租值耗散第80-81页
     ·粗放式开发、负外部性损失导致租值耗散第81-84页
6. 矿产资源转让中的产权残缺与租值耗散问题研究第84-96页
   ·租值耗散的根源:产权转让性残缺第84-87页
     ·矿业权市场不完善第84-86页
     ·政府管理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第86页
     ·价格传导机制不健全第86-87页
   ·公共域与租值耗散的形成第87-94页
     ·政府管制下的寻租和租值耗散第87-90页
     ·市场垄断中的寻租和租值耗散第90-94页
   ·租值耗散路径第94-96页
     ·政府部门的设租成本和腐败费用导致租值耗散第94-95页
     ·企业的寻租、护租成本加剧租值耗散程度第95-96页
7. 山西煤炭资源产权残缺及租值耗散的实证研究第96-107页
   ·租值耗散程度测度第96-103页
     ·租值耗散测度指标第96-98页
     ·测算过程与结论第98-103页
   ·租值耗散成因探析第103-107页
     ·山西煤炭资源产权改革历程第103-105页
     ·产权残缺根源与租值耗散的产生第105-107页
8 矿产资源产权改革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第107-121页
   ·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重点与路径设计第107-114页
     ·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设计第107-108页
     ·优化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安排第108-110页
     ·深化资源型企业产权改革第110-112页
     ·创新政府矿业管理体制机制第112-113页
     ·规范矿业权交易市场运行第113-114页
   ·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改革路径第114-121页
     ·重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权利金制度体系第115-118页
     ·完善综合补偿机制协调收益分配关系第118-121页
9.结语第121-124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21-122页
   ·论文创新点第122-123页
   ·论文不足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