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27页 |
| ·除草剂草甘膦的机理及其应用 | 第7-9页 |
| ·除草剂草甘膦的作用原理 | 第7-9页 |
| ·除草剂草甘膦的应用 | 第9页 |
| ·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 第9-11页 |
| ·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作用机理 | 第9-10页 |
| ·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应用 | 第10-11页 |
| ·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及优越性 | 第11-14页 |
| ·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的研究 | 第11-12页 |
| ·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的优越性 | 第12-14页 |
| ·甜菜遗传转化的意义及其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甜菜的重要性和生物学特点 | 第14页 |
| ·甜菜转基因的应用 | 第14-15页 |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8基因及其应用 | 第15页 |
| ·甜菜转抗逆基因的应用 | 第15-18页 |
| ·植物基因工程 | 第18-26页 |
| ·植物基因工程的原理 | 第18-19页 |
| ·植物基因的方法 | 第19-24页 |
| ·植物转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 第24-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31页 |
|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7-31页 |
| ·农杆菌菌株及载体质粒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47页 |
| ·甜菜无菌幼苗的培养 | 第31-32页 |
| ·甜菜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2页 |
| ·克隆抗除草剂基因AtEPSPs | 第32-35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37页 |
| ·载体pMD 18-T-AtEPSPs质粒的构建 | 第37-40页 |
| ·载体pBI 121-AtEPSPs质粒的构建 | 第40-43页 |
| ·农杆菌侵染转化 | 第43-45页 |
| ·转基因甜菜的分子检测 | 第45-47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7-64页 |
| ·抗草甘膦AtEPSPs基因的克隆 | 第47-48页 |
| ·测序载体pMD 18-T-AtEPSPs质粒的构建 | 第48-49页 |
| ·载体pBI121-AtEPSPs质粒的构建 | 第49-52页 |
| ·甜菜不同基因型的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52-54页 |
| ·外植体的筛选 | 第52-53页 |
| ·基因型的筛选 | 第53-54页 |
| ·转基因条件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54-61页 |
|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农杆菌菌液对转化率和长菌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 ·侵染时间对转化率和长菌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暗培养对转化率和长菌率及褐化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抗生素浓度对转化率和长菌率的影响 | 第58-61页 |
| ·农杆菌菌液侵染嫩芽及叶柄外植体 | 第61-62页 |
| ·农杆菌菌液侵染嫩芽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61页 |
| ·农杆菌菌液侵染叶柄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61-62页 |
| ·转基因甜菜的分子鉴定 | 第62-64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64-67页 |
| ·关于将EPSP基因直接构建到PBI121载体上的问题 | 第64页 |
| ·关于载体pMD18-T-AtEPSPS(BamHI and SacI)质粒酶切后与载体pBI121连接的问题 | 第64-65页 |
| ·在筛选培养基中羧苄青霉素与头孢青霉素的不同抗菌效果 | 第65页 |
| ·农杆菌菌液侵染不同外植体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