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之处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导论:詹姆逊与马克思主义 | 第14-18页 |
第一章 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框架的建构 | 第18-56页 |
第一节 总体性的继承与批判 | 第19-33页 |
一 萨特的总体化辩证法 | 第20-25页 |
二 卢卡奇的总体性 | 第25-29页 |
三 阿多诺的辩证法 | 第29-33页 |
第二节 辩证批评 | 第33-42页 |
一 内容的逻辑 | 第33-37页 |
二 形式的辩证法 | 第37-42页 |
第三节 "永久历史化" | 第42-5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 | 第43-48页 |
二 历史主义的基石:结构历史主义 | 第48-5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语境中的文学批评阐释 | 第56-90页 |
第一节 元评论 | 第56-69页 |
一 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 第57-62页 |
二 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 第62-66页 |
三 元评论的理论特色 | 第66-69页 |
第二节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 第69-77页 |
一 文本的意识形态素 | 第69-73页 |
二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辩证法 | 第73-77页 |
第三节 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文学 | 第77-90页 |
一 三层次文本分析 | 第78-83页 |
二 巴尔扎克作品分析:现实主义和欲望 | 第83-86页 |
三 康拉德作品分析:情节建构和意识形态的封闭 | 第86-90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语境中的后现代文化阐释 | 第90-11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 第91-100页 |
一 总体性的后现代批判 | 第91-94页 |
二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 第94-97页 |
三 后现代论争的意识形态学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 | 第100-109页 |
一 晚期资本主义的分期 | 第101-104页 |
二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 第104-109页 |
第三节 后现代的空间逻辑 | 第109-118页 |
一 空间生产的社会性 | 第110-112页 |
二 后现代建筑空间分析:鸿运大饭店 | 第112-115页 |
三 认知测绘美学 | 第115-118页 |
结语 詹姆逊与当代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 | 第118-126页 |
第一节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的贡献、局限 | 第119-123页 |
第二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3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3-134页 |
后记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