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表面重建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SPH 方法基本框架 | 第17-27页 |
·Navier-Stokes 方程组简介 | 第17-20页 |
·SPH 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解决不可压问题 | 第20-23页 |
·WCSPH | 第20-21页 |
·PCISPH | 第21-23页 |
·SPH 的实现 | 第23-26页 |
·核函数 | 第23-24页 |
·时间步 | 第24页 |
·初始状况设置 | 第24-25页 |
·边界设置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表面重建方法 | 第27-43页 |
·隐式表面 | 第27-29页 |
·隐式表面的定义 | 第27-28页 |
·法线计算 | 第28-29页 |
·粒子插值回网格的表面提取方法 | 第29-33页 |
·插值方法 | 第29页 |
·水平集方法 | 第29页 |
·对流方法 | 第29-30页 |
·距离场的重建 | 第30-31页 |
·显式表面方法 | 第31-32页 |
·对流表面 | 第32页 |
·维持表面三角形分割 | 第32-33页 |
·修复三角形表面网格的拓扑结构 | 第33页 |
·直接利用粒子位置提取表面的方法 | 第33-39页 |
·密度场方法 | 第34-35页 |
·基于异构核的密度场方法 | 第35-36页 |
·基于距离场的表面提取方法 | 第36页 |
·基于距离场的改进方法 | 第36-39页 |
·对比隐式表面方法的实现 | 第39-42页 |
·密度场方法 | 第39-40页 |
·异构核密度场方法 | 第40-41页 |
·距离场方法的实现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粒子分布的距离场表面重建 | 第43-57页 |
·现有方法的缺陷 | 第43-46页 |
·几何中位数 | 第46-49页 |
·几何中位数的简介 | 第46-47页 |
·几何中位数的计算 | 第47-49页 |
·使用几何中位数确定采样中心 | 第49页 |
·表面自适应的采样区域 | 第49-52页 |
·自适应采样的定义 | 第49-50页 |
·自适应采样区域的实现方法 | 第50-52页 |
·基于局部表面的距离场构造 | 第52-56页 |
·算法流程简介 | 第52-53页 |
·局部表面的位置计算 | 第53-54页 |
·局部表面的法线计算 | 第54-55页 |
·使用范围和特殊情况处理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实验 | 第57-74页 |
·加速 | 第57-62页 |
·空间加速 | 第57-60页 |
·多核并行加速 | 第60-62页 |
·加速试验结果 | 第62页 |
·隐式表面距离场的表面提取 | 第62-64页 |
·渲染 | 第64-67页 |
·本文渲染方法简介 | 第64-65页 |
·使用 Pov-ray 进行透明渲染 | 第65-67页 |
·实验数据级对比 | 第67-72页 |
·二维下的流体表面 | 第67-68页 |
·三维下的自适应采样区域的效果对比 | 第68-70页 |
·不同隐式表面的平滑度对比 | 第70-72页 |
·运行时间对比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本文工作的总结 | 第74-75页 |
·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