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 ·原子核结构研究概述 | 第9页 |
| ·原子核高自旋态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 ·A~100 核区丰中子核高自旋态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 ·概述 | 第10页 |
| ·~(104)Zr 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 第10-11页 |
| ·~(114)Ru 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 第11-13页 |
| ·A~130 核区缺中子核高自旋态概况 | 第13-16页 |
| ·概述 | 第13-14页 |
| ·~(139)Pr 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 第14-16页 |
| 第2章 实验原理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36页 |
| ·原子核高自旋态实验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 ·符合测量方法 | 第17-18页 |
| ·裂变瞬发γ实验 | 第18-22页 |
| ·实验原理 | 第18-19页 |
| ·实验简介 | 第19-20页 |
| ·实验探测装置 | 第20-22页 |
| ·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实验 | 第22-27页 |
| ·实验原理 | 第22-24页 |
| ·实验简介 | 第24页 |
| ·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 ·实验过程 | 第25-27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27-30页 |
| ·能量刻度 | 第27页 |
| ·效率刻度 | 第27-29页 |
| ·数据反演与符合矩阵的建立 | 第29-30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6页 |
| ·投影谱和本底谱的建立 | 第30-33页 |
| ·门谱的建立和跃迁级联关系的确定 | 第33-34页 |
| ·跃迁强度的确定 | 第34页 |
| ·跃迁多极性的确定 | 第34-36页 |
| 第3章 原子核结构理论方法 | 第36-50页 |
| ·原子核形状的数学描述 | 第36-38页 |
| ·壳模型与形变壳模型 | 第38-39页 |
| ·推转壳模型简介 | 第39-44页 |
| ·振转模型 | 第44-46页 |
| ·投影壳模型 PSM 简介 | 第46-47页 |
| ·三轴投影壳模型 TPSM 简介 | 第47-48页 |
| ·两类集体转动惯量 | 第48-50页 |
| 第4章 丰中子核~(104)Zr 两准粒子带的研究 | 第50-63页 |
| ·~(104)Zr 核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 第50-56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56-60页 |
| ·对~(104)Zr 的投影壳模型(PSM)计算 | 第60-63页 |
| 第5章 丰中子核~(114)Ru 多声子γ振动带的研究 | 第63-78页 |
| ·~(114)Ru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 第63-68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68-75页 |
| ·基带 | 第68-73页 |
| ·带(2)和带(3)—多声子γ振动带 | 第73-75页 |
| ·多声子γ振动带的三轴投影壳模型(TPSM)计算 | 第75-78页 |
| 第6章 缺中子核~(139)Pr 高自旋态的研究 | 第78-96页 |
| ·~(139)Pr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 第78-88页 |
| ·低自旋态能级结构的分析与讨论 | 第88-92页 |
| ·高自旋态能级结构的分析与讨论 | 第92-96页 |
| ·带(1)—退耦带 | 第92页 |
| ·带(2)和带(3)—扁椭形变带 | 第92-95页 |
| ·带(4)—三轴—扁椭形变带 | 第95页 |
| ·其它单粒子能级特性 | 第95-96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