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6页 |
1. 水稻育种的基础 | 第11-31页 |
·水稻育种的几个重要阶段与理论依据 | 第11-18页 |
·杂种优势 | 第18页 |
·杂种优势利用 | 第18-22页 |
·水稻不育系 | 第22-25页 |
·水稻恢复系 | 第25-27页 |
·水稻远缘杂交育种策略 | 第27-30页 |
·杂交水稻品种 | 第30-31页 |
2. 多倍体水稻的研究概况 | 第31-36页 |
·多倍体水稻研究 | 第31-32页 |
·多倍体水稻PMeS品系 | 第32页 |
·多倍体水稻的表型 | 第32-33页 |
·多倍体水稻的理化特征 | 第33-34页 |
·多倍体水稻不育系 | 第3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 田间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田间管理与考种标准 | 第36-38页 |
·自然条件下不育系和恢复系花粉育性检测 | 第38页 |
·人工异交率调查 | 第38页 |
·不育系与恢复系的杂交 | 第38-39页 |
·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40-55页 |
1. 多倍体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农艺性状 | 第40-42页 |
2. 多倍体水稻不育系在武汉和海南的育性观察 | 第42-43页 |
3. 多倍体水稻恢复系在武汉和海南的育性观察 | 第43-45页 |
4. 多倍体水稻不育系开花习性研究 | 第45-47页 |
·单个颖花开放持续时间 | 第45页 |
·单穗开花持续天数及开花分布 | 第45-46页 |
·温度与颖花当日开放持续时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5. 多倍体水稻不育系外露率与异交率 | 第47-49页 |
·不育系柱头外露率 | 第47页 |
·不育系异交率 | 第47-48页 |
·多倍体水稻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开颖角度及异交率的关系 | 第48-49页 |
6. 多倍体水稻不育系与恢复系的组配研究 | 第49-55页 |
·组合及其亲本各农艺性状平均值比较与产量性状方差分析 | 第49-51页 |
·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51-52页 |
·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52-53页 |
·多倍体水稻杂交组合 | 第53页 |
·多倍体水稻杂交组合在武汉和海南的考种 | 第53-55页 |
第四部分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1. 多倍体水稻不育系育性的评价 | 第55页 |
2. 多倍体水稻恢复系育性的评价 | 第55页 |
3. 多倍体水稻不育系开花习性的评价 | 第55-56页 |
4. 多倍体水稻不育系异交率的评价 | 第56页 |
5. 多倍体水稻组配研究的评价 | 第56-57页 |
图版及其说明 | 第57-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