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蓝藻水华的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水华概述 | 第14-17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 第14-15页 |
·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条件 | 第15页 |
·蓝藻及其危害 | 第15-17页 |
·除藻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物理方法 | 第17页 |
·化学方法 | 第17-19页 |
·生物方法 | 第19-20页 |
·粘土及改性粘土除藻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Gemini表面活性剂 | 第22-25页 |
·Gemini表面活性剂结构及性能 | 第22-23页 |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第23-25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4页 |
第二章 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去除铜绿微囊藻的研究 | 第34-51页 |
·前言 | 第34-35页 |
·实验部分 | 第35-40页 |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6页 |
·实验所用藻种 | 第36页 |
·藻种培养所用的培养基 | 第36-37页 |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方法 | 第37页 |
·铜绿微囊藻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7页 |
·吸光度(OD)值的选定 | 第37页 |
·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式 | 第37-38页 |
·铜绿微囊藻浓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叶绿素a(Chl-a)的测定 | 第39页 |
·zeta(ζ)电位的测定 | 第39-40页 |
·藻细胞及絮凝体形态的观察 | 第40页 |
·除藻实验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图 | 第40-41页 |
·铜绿微囊藻最大吸收值的确定 | 第41页 |
·不同种类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去除效果 | 第41-42页 |
·16-6-16的用量对藻细胞去除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藻液的初始浓度对16-6-16灭藻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水体的pH值对16-6-16灭藻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水体温度对16-6-16除藻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离子强度对16-6-16灭藻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16-6-16投加量对藻细胞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 第46-47页 |
·16-6-16絮凝沉降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形态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复合粘土去除铜绿微囊藻的研究 | 第51-68页 |
·前言 | 第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52页 |
·溶液的配置 | 第52-53页 |
·铜绿微囊藻溶液浊度的测定 | 第53-54页 |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第54页 |
·藻细的絮凝现象的显微观察 | 第54页 |
·除藻实验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不同投加方式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 第54-56页 |
·皂土在复合除藻剂中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56-57页 |
·16-6-16 在复合除藻剂中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57-58页 |
·粘土粒径对复合除藻的影响 | 第58-59页 |
·水体的pH值对复合除藻的影响 | 第59-60页 |
·水体的温度对复合除藻的影响 | 第60-61页 |
·水体的离子强度对复合除藻的影响 | 第61-63页 |
·藻细胞不同生长期对复合除藻的影响 | 第63页 |
·不同水质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絮凝效果的显微观察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复合粘土除藻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68-82页 |
·前言 | 第68页 |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主要试剂 | 第68页 |
·主要仪器 | 第68-69页 |
·缓冲溶液及固定液的配置 | 第69页 |
·zeta(ζ)电位的测定 | 第69-70页 |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70页 |
·絮凝藻细胞的显微观察 | 第70页 |
·除藻实验 | 第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80页 |
·zeta电位分析 | 第70-73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73-75页 |
·两种不同投加方式絮凝除藻过程的模拟描述 | 第75页 |
·显微图片分析 | 第75-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