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7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9-14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的研究评价 | 第14页 |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以人为本理论的阐述 | 第17-23页 |
| ·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及演进 | 第17-19页 |
| ·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 第17页 |
| ·西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及其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发展 | 第18页 |
| ·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思想 | 第18-19页 |
| ·以人为本思想的评价 | 第19-20页 |
| ·本文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 第20页 |
| ·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 第20-23页 |
|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 第20页 |
|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 第20-21页 |
|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阐述 | 第23-30页 |
| ·经济发展的理论 | 第23-27页 |
| ·经济增长 | 第23-25页 |
| ·经济发展 | 第25页 |
|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 第27-29页 |
| ·经济增长方式 | 第27页 |
| ·经济发展方式 | 第27-28页 |
| ·本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 | 第28页 |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 第28-29页 |
| ·对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非“以人为本”的现象及影响因素 | 第30-35页 |
| ·转变进程中非“以人为本”的现象 | 第30-33页 |
| ·与经济体制相关的非“以人为本”因素 | 第30页 |
| ·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差异较大 | 第30-31页 |
| ·公民的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 | 第31-32页 |
| ·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 第32-33页 |
| ·影响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 | 第33-35页 |
| ·发展思想观念仍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 第33页 |
| ·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其稀缺性和市场供求状况 | 第33页 |
| ·国有企业现行制度安排仍有缺陷 | 第33-34页 |
| ·体制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 | 第34页 |
| ·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三者的压力和成本加大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以人为本为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结合点 | 第35-41页 |
| ·推进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 | 第35页 |
| ·加强人才培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第35-36页 |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 第36-38页 |
| ·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个人收入 | 第38-39页 |
| ·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 | 第39-41页 |
| 第六章 以人为本为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措施 | 第41-51页 |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制度与体制的创新 | 第41-44页 |
| ·创新政府官员考核评价机制 | 第41-42页 |
|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自主创新机制 | 第42页 |
|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 | 第42-43页 |
| ·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体制 | 第43-44页 |
| ·完善产权制度,大力保护公民财产权利和知识产权 | 第44-45页 |
|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 第45-47页 |
| ·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 第47-49页 |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 第49-51页 |
| 总结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