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吴江市“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执行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选题依据第11-12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2-14页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12-13页
     ·公共选择理论第13页
     ·公共政策的过程模型第13-14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的出台背景第14-15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研究目的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页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6-17页
       ·研究思路第16-17页
       ·研究方法第17页
   ·吴江“制造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情况说明第17-20页
     ·政策制定的原则第17-18页
     ·政策制定的主要目标第18页
     ·政策的成型第18-20页
第二章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的试点执行第20-31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的执行主体执行情况第20-23页
     ·政府分工情况概括第20-21页
     ·政府实际执行的情况分析第21-23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的执行对象落实情况第23-24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的执行效应第24-31页
     ·预期内效果第24-26页
     ·执行中存在问题第26-29页
       ·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度小于预期第26页
       ·分离企业行业与引导方向不完全重合第26-28页
       ·部分环节分离受限第28-29页
     ·政策执行情况总结第29-31页
第三章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的狭隘性分析第31-38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执行主体的狭隘性分析第31-32页
     ·执行主体人力资源的狭隘性第31-32页
     ·执行主体信息资源的狭隘性第32页
     ·执行主体权威资源的狭隘性第32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执行对象的狭隘性分析第32-35页
     ·政策扶持的主要对象倾向明显第32-33页
     ·涉及制造业母企业的政策模糊第33页
     ·未曾涉及的下游客户群第33-35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公众参与机制的狭隘性分析第35-38页
     ·政策制定期间的企业意见表达不充分第35-36页
     ·政策存续期间的公众参与无渠道第36页
     ·政策评价的公众监督机制没有构建第36-38页
第四章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的不匹配性分析第38-42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与社会产业基础的不匹配性第38-39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与现行政策的不匹配性第39-40页
     ·与现行税收政策的不匹配第39页
     ·与现行资质认定政策的不匹配第39-40页
     ·与现行优惠政策的不匹配第40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与相关主体利益诉求的不匹配性第40-42页
第五章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的修正第42-49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狭隘性的修正第42-45页
     ·政策执行主体狭隘性的修正第42-43页
     ·政策执行对象狭隘性的修正第43-44页
     ·政策公众参与机制狭隘性的修正第44-45页
   ·吴江“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不匹配性的修正第45-49页
     ·政策与社会产业基础不匹配的修正第45-46页
     ·政策与现行政策不匹配的修正第46-47页
     ·政策与相关主体利益不匹配的修正第47-49页
第六章 县市级以上政府修正“制造业企业分离非主营业务”政策的方向性建议第49-51页
   ·注重二三产政策的衔接配合第49页
   ·修正资质评定门槛第49-50页
   ·改善课税预警方法第50-51页
第七章 结论第51-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CD公司半导体设备校准系统的质量和时间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MES的X民机企业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