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塔克《名人传》中的道德垂训意识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 普鲁塔克的作品及其流布 | 第8-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一、 普鲁塔克道德垂训意识的源起 | 第15-21页 |
(一) 古典史学传统的影响 | 第15-18页 |
1. 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 | 第15-16页 |
2. 李维与塔西佗 | 第16-18页 |
(二) 古典哲学思潮的启迪 | 第18-19页 |
1. 柏拉图主义 | 第18页 |
2. 斯多亚学派 | 第18-19页 |
(三) 对罗马社会现实的反思 | 第19-21页 |
1. 帝制暴政的压制 | 第19页 |
2. 社会道德的沉沦 | 第19-20页 |
3. 以希腊精神拯救罗马现实 | 第20-21页 |
二、 “名人德行”:普鲁塔克眼中的美德与恶行 | 第21-28页 |
(一) 以美德匡扶社会 | 第21-25页 |
1. 温和公正——伯里克利 | 第21-23页 |
2. 勤俭克己——马可·伽图 | 第23-25页 |
(二) 以恶行警戒后人 | 第25-28页 |
1. 傲慢残酷——莱山德 | 第25-26页 |
2. 堕落暴虐——安东尼 | 第26-28页 |
三、 道德垂训的目的:普鲁塔克的创作价值观 | 第28-31页 |
(一) 社会层面 | 第28-29页 |
1.挽救社会 | 第28页 |
2.劝谏君主 | 第28-29页 |
(二) 个人层面 | 第29-31页 |
1.拯救人性 | 第29页 |
2.参与政治 | 第29-31页 |
四、 名人传记:道德垂训意义得以实现之笔法 | 第31-34页 |
(一) 为名人立传 | 第31页 |
(二) 用比较方法 | 第31-32页 |
(三) 文笔特色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