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导论 | 第8-14页 |
| 第一章 工业园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14-20页 |
| 一、工业园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14-16页 |
| (一) 自然生态环境对工业园的影响 | 第14-15页 |
| (二) 工业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5-16页 |
| 二、工业园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16-20页 |
| (一) 企业与周边居民的社会关系 | 第17页 |
| (二) 工业园与周边居民的环境行为的博弈分析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工业园生态灾民的类型及成因 | 第20-29页 |
| 一、工业园环境灾民的类型及现状 | 第20-24页 |
| (一) 高污染工业园环境灾民的类型及困境 | 第20-22页 |
| (二) 镇江市化学工业园对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 第22-24页 |
| 二、工业园周边环境灾民面临困境的原因 | 第24-29页 |
| (一) 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是环境灾民困境的根源 | 第24-25页 |
| (二)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环境灾民困境的经济原因 | 第25页 |
| (三) 地方政府追求政绩是环境灾民困境的体制原因 | 第25-26页 |
| (四) 法律规章的缺失是环境灾民困境的制度原因 | 第26-27页 |
| (五) 资金投入不足是环境灾民困境的直接原因 | 第27页 |
| (六) 企业员工素质问题是环境灾民困境的人力原因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环境灾民补偿机制的原则和内容 | 第29-38页 |
| 一、建立环境灾民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29-31页 |
| (一) 生态可持续原则 | 第29页 |
| (二) 共生原则 | 第29-30页 |
| (三) 人际公平原则 | 第30-31页 |
| 二、建立环境灾民困境补偿机制的内容 | 第31-38页 |
| (一) 完善与时代相适应的环境政策法规体系 | 第31页 |
| (二) 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 | 第31-34页 |
| (三) 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 第34-35页 |
| (四) 进行制度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 第35-36页 |
| (五) 制定安顿受灾居民的相关政策 | 第36页 |
| (六)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途径 | 第38-44页 |
| 一、树立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 第38-40页 |
| (一) 树立企业生态和谐的道德观念 | 第39页 |
| (二) 培养居民环境友好的环境意识 | 第39-40页 |
| 二、完善环境灾民的后期安置安抚工作 | 第40-42页 |
| (一) 耐心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 | 第40-41页 |
| (二) 培训灾民劳动技能,鼓励支持迁移灾民再就业 | 第41-42页 |
| 三、加大政府对生态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 | 第42页 |
| 四、明确企业履行应尽的环境责任 | 第42-43页 |
| 五、鼓励和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环保活动 | 第43页 |
| 六、加强媒体有针对性的舆论监督 | 第43-44页 |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详细摘要 | 第48-49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