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3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一、 国内外日常生活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二、 国内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综述 | 第18-27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27-29页 |
一、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27-2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29-31页 |
一、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30-31页 |
第一章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缘由 | 第31-62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逻辑前提 | 第31-44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概念分析 | 第31-39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可能性 | 第39-44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本质探究 | 第44-54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 第44-51页 |
二、 意识形态认同的权威模式 | 第51-54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思考 | 第54-62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差异性的凸现 | 第54-57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日常生活转向 | 第57-62页 |
第二章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学理依据 | 第62-87页 |
第一节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理论基础 | 第62-67页 |
一、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 第62-65页 |
二、 历史唯物主义对日常生活的关注 | 第65-67页 |
第二节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想资源 | 第67-82页 |
一、 西方现代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 第67-78页 |
二、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 第78-82页 |
第三节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 第82-87页 |
一、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共同理论旨趣 | 第82-84页 |
二、 日常生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本体论意义 | 第84-87页 |
第三章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践借鉴 | 第87-114页 |
第一节 日常生活视域中我国传统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启示 | 第87-95页 |
一、 我国传统核心价值体系的“礼俗濡化与礼法规约” | 第87-91页 |
二、 “礼俗濡化与礼法规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启示 | 第91-95页 |
第二节 日常生活视域中国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借鉴 | 第95-114页 |
一、 美国“无意识”中的“有意识”掌控 | 第95-100页 |
二、 新加坡“中体西用与德法并行” | 第100-108页 |
三、 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忽视与迷失”的教训 | 第108-114页 |
第四章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课题 | 第114-132页 |
第一节 文化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 第114-120页 |
一、 日常生活与文化多元化 | 第114-117页 |
二、 文化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第二节 信息网络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 第120-125页 |
一、 日常生活的信息化 | 第120-122页 |
二、 信息网络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 | 第122-125页 |
第三节 消费符号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 第125-132页 |
一、 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兴起 | 第125-129页 |
二、 消费符号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 | 第129-132页 |
第五章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现条件 | 第132-156页 |
第一节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条件 | 第132-138页 |
一、 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一般条件 | 第132-135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特殊条件 | 第135-138页 |
第二节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条件创设 | 第138-156页 |
一、 提升人的文化自觉 | 第138-141页 |
二、 缩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日常生活的间距 | 第141-147页 |
三、 创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诉求相一致的社会条件 | 第147-156页 |
第六章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机制运行 | 第156-180页 |
第一节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界说 | 第156-160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6-158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的构建原则 | 第158-160页 |
第二节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及其运行 | 第160-180页 |
一、 利益激励机制及其运行 | 第160-163页 |
二、 态势激发机制及其运行 | 第163-168页 |
三、 传媒引导机制及其运行 | 第168-173页 |
四、 常识转化机制及其运行 | 第173-176页 |
五、 制度保障机制及其运行 | 第176-180页 |
结语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96-1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97-198页 |
后记 | 第19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