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树》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节 红柯现象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9-10页 |
第一章 《生命树》的精神诉求 | 第10-19页 |
第一节 母体与异域文化中的成长 | 第10-15页 |
一、母体文化的积淀与反思 | 第10-14页 |
二、异域文化的洗礼与张扬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精神家园的重构 | 第15-17页 |
第三节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生命树》的思想内涵 | 第19-29页 |
第一节 本土文化的国民性观照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生命树》的文化母题:大地之根的生命启示 | 第21-27页 |
一、生命植根于大地 | 第21-23页 |
二、失根状态下的生存焦虑 | 第23-25页 |
三、言说方式与理性表达 | 第25-27页 |
第三节 人性与神性的统一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生命树》的艺术魅力 | 第29-39页 |
第一节 “诗性化”叙事风格 | 第29-32页 |
第二节 意象艺术 | 第32-34页 |
第三节 神话传说、英雄史诗与民间歌谣 | 第34-39页 |
一、神话传说 | 第34-37页 |
二、英雄史诗 | 第37页 |
三、民间歌谣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生命树》的价值判断 | 第39-44页 |
第一节 继承与新变 | 第39-42页 |
第二节 当下意义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