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溶藻细菌的筛选及其溶藻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赤潮 | 第11-13页 |
·赤潮的成因 | 第11页 |
·赤潮的危害 | 第11-12页 |
·我国历年赤潮发生状况 | 第12页 |
·赤潮的治理 | 第12-13页 |
·溶藻细菌 | 第13-17页 |
·溶藻细菌的溶藻方式 | 第14-15页 |
·溶藻细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溶藻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19-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海洋细菌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 第19页 |
·实验藻种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海洋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20页 |
·细菌菌液和悬液的制备 | 第20页 |
·无菌藻液的制备 | 第20页 |
·溶藻细菌的筛选 | 第20-21页 |
·溶藻细菌的鉴定 | 第21-22页 |
·结果 | 第22-31页 |
·溶藻细菌的分离及筛选 | 第22页 |
·溶藻过程中的藻细胞形态变化 | 第22-23页 |
·溶藻细菌的鉴定 | 第23-31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1-34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细菌的溶藻效果及藻菌数量变化 | 第34-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溶藻细菌的溶藻效应 | 第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实验结果 | 第34-46页 |
·细菌对锥状斯氏藻的溶藻效果及藻菌数量变化 | 第34-37页 |
·细菌对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效果及藻菌数量变化 | 第37-40页 |
·细菌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效果及藻菌数量变化 | 第40-43页 |
·细菌对三角褐指藻的溶藻效果及藻菌数量变化 | 第43-46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细菌的溶藻作用方式 | 第48-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溶藻方式 | 第48页 |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实验结果 | 第48-53页 |
·锥状斯氏藻溶藻细菌的溶藻方式 | 第48-50页 |
·海洋原甲藻溶藻细菌的溶藻方式 | 第50-51页 |
·中肋骨条藻溶藻细菌的溶藻方式 | 第51-52页 |
·三角褐指藻溶藻细菌的溶藻方式 | 第52-53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