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的理论分析 | 第21-3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社会救助内涵 | 第21-22页 |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概念及特点 | 第22-23页 |
·互动的内涵 | 第23-24页 |
·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治理理论 | 第24-25页 |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方管理理论 | 第26-28页 |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 | 第28-29页 |
·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2页 |
·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 第29页 |
·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 第29-30页 |
·有利于壮大我国非营利组织力量 | 第30页 |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 第30-32页 |
第3章 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的现状及原因 | 第32-40页 |
·我国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的现状 | 第32-34页 |
·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救助 | 第32-33页 |
·农村扶贫 | 第33-34页 |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 第34页 |
·我国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社会救助中互动主体地位不对等 | 第35页 |
·社会救助中资源整合和利用不充分 | 第35-36页 |
·社会救助中互动领域界定不清晰 | 第36-37页 |
·社会救助中互动渠道单一 | 第37页 |
·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传统观念的的影响 | 第37-38页 |
·各种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38-39页 |
·公民社会不成熟 | 第39页 |
·非营利组织经费缺乏 | 第39-40页 |
第4章 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经验及启示 | 第40-48页 |
·国外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的模式 | 第40-45页 |
·美国模式 | 第40-41页 |
·俄罗斯模式 | 第41-42页 |
·日本模式 | 第42-43页 |
·英国模式 | 第43-45页 |
·国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8页 |
·互动中有完善的法律保障 | 第45-46页 |
·互动中社会救助资源共享 | 第46页 |
·互动方式多样化 | 第46-48页 |
第5章 加强我国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对策分析 | 第48-61页 |
·转变社会救助理念 | 第48-50页 |
·明确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角色定位 | 第50-54页 |
·政府角色定位 | 第50-53页 |
·非营利组织角色定位 | 第53-54页 |
·建立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资源共享机制 | 第54-57页 |
·基于公共财政资金的资源共享 | 第54-55页 |
·基于政府服务平台资源共享 | 第55-57页 |
·建立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好的沟通机制 | 第57-59页 |
·信息沟通机制 | 第57-58页 |
·人员交流机制 | 第58-59页 |
·加强监督反馈机制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