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区林分生长动态模拟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课题背景(或引言) | 第13-14页 |
·林分动态模拟的发展背景 | 第14-17页 |
·国内外林分模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7-23页 |
·林分动态模拟的发展历史 | 第17-21页 |
·模拟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 第21-22页 |
·林分动态模拟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25-26页 |
2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6-35页 |
·黑龙江省林区概况 | 第26-30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6页 |
·气候特点 | 第26-27页 |
·流经水系 | 第27页 |
·土壤 | 第27-28页 |
·野生动植物资源 | 第28页 |
·森林资源状况 | 第28-29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9-30页 |
·吉林省林区概况 | 第30-32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0页 |
·气候特点 | 第30-31页 |
·流经水系 | 第31页 |
·土壤 | 第31页 |
·野生动植物资源 | 第31页 |
·森林资源状况 | 第31-32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2页 |
·大兴安岭林区概况 | 第32-35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2-33页 |
·气候特点 | 第33页 |
·流经水系 | 第33页 |
·土壤 | 第33页 |
·森林资源状况 | 第33-34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4-35页 |
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35-65页 |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35-50页 |
·基础数据的来源 | 第35-36页 |
·数据整理 | 第36-50页 |
·生物量模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50-54页 |
·样地的设置 | 第50-51页 |
·解析木的选取及测定 | 第51-52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52-54页 |
·单木模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54-62页 |
·数据来源 | 第54页 |
·数据整理 | 第54-62页 |
·模型的拟合和检验 | 第62-65页 |
·模型的拟合 | 第62-63页 |
·模型的独立性检验 | 第63-65页 |
4 东北林区林分生长动态模型的构建 | 第65-115页 |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的研建 | 第65-98页 |
·地位级指数 | 第65页 |
·地位级指数导向曲线 | 第65页 |
·哑变量的导向曲线法 | 第65-67页 |
·导向曲线拟合结果 | 第67-69页 |
·地位级指数(SCI) | 第69-70页 |
·林分密度指数(SDI) | 第70页 |
·最大密度林分N-Dg方程 | 第70-71页 |
·林分密度指数(SDI)的计算 | 第71页 |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 第71-83页 |
·收获(总生长量)模型的检验 | 第83-90页 |
·林分生长(定期生长量)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90-98页 |
·生物量模型的研建 | 第98-103页 |
·生物量模型研建的基本思想 | 第98页 |
·生物量模型变量的选择 | 第98页 |
·生物量模型的构造 | 第98-99页 |
·生物量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99页 |
·生物量模型的拟合结果 | 第99-102页 |
·生物量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 第102-103页 |
·单木模型的研建 | 第103-113页 |
·单木生长模型 | 第103-109页 |
·单木枯损模型 | 第109-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5 东北林区林分生长动态模拟系统的实现 | 第115-134页 |
·功能概述 | 第115页 |
·系统结构 | 第115-116页 |
·系统的实现 | 第116-133页 |
·介绍模块 | 第120-121页 |
·单木模型模块 | 第121-128页 |
·生物量模型模块 | 第128-130页 |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模块 | 第130-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结论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2页 |
附录 | 第142-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