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8页 |
·论文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8-9页 |
·已有研究成果及评述 | 第9-11页 |
·中国营造学社时期的研究 | 第9-10页 |
·中国圆明园学会的整理研究 | 第10页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相关研究 | 第10页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系统研究 | 第10-11页 |
·其他相关研究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镜春园与鸣鹤园历史沿革 | 第15-36页 |
·元明两朝西郊丹棱沜地区的开发利用 | 第15-19页 |
·元朝丹棱沜风景区的发掘 | 第16-17页 |
·明朝开始营建私家园林 | 第17-19页 |
·清朝各时期镜春园与鸣鹤园发展情况 | 第19-29页 |
·康熙时期 | 第19-20页 |
·乾嘉时期 | 第20-23页 |
·道咸时期 | 第23-28页 |
·衰落期 | 第28-29页 |
·近现代的破坏与整治 | 第29-34页 |
·军阀割据时期的破坏 | 第29-30页 |
·“文革”期间的“牛棚”建筑 | 第30-31页 |
·唐山大地震的破坏与私搭乱建 | 第31-32页 |
·北京大学对两座园林的整体规划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镜春园与鸣鹤园园林艺术特色 | 第36-53页 |
·景点布局模式 | 第36-38页 |
·功能分区明确 | 第37-38页 |
·景点布局互妙相生 | 第38页 |
·自然景观要素 | 第38-41页 |
·风光秀丽的“三山”山景 | 第39页 |
·动静相宜天然水景 | 第39-40页 |
·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景观 | 第40-41页 |
·人工景观要素 | 第41-49页 |
·建筑——活泼自由,错落有致 | 第41-46页 |
·掇山——有真为假,做假成真 | 第46-47页 |
·理水——形态丰富,曲折有致 | 第47-48页 |
·其他人工景观要素 | 第48-49页 |
·丰富的造景手法 | 第49-52页 |
·集聚与分散——疏密有致,张弛有度 | 第49-50页 |
·障景与借景——抑扬实虚,巧于因借 | 第50-51页 |
·对景与框景——步移景异,小中见大 | 第51-52页 |
·虚实对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镜春园与鸣鹤园的现状与保护 | 第53-62页 |
·镜春园与鸣鹤园的现状与矛盾 | 第53-57页 |
·园内破坏与私搭乱建现象严重 | 第53-54页 |
·自然环境与人性化空间缺失 | 第54-55页 |
·北大校园土地资源紧张 | 第55-56页 |
·旧有的园林功能无法融入现代校园 | 第56-57页 |
·镜春园与鸣鹤园的保护依据 | 第57-58页 |
·现阶段镜春园与鸣鹤园的保护思路 | 第58-60页 |
·体现真实性与完整性 | 第58-59页 |
·园林与周边环境保护一体化 | 第59页 |
·改善园林整体环境 | 第59-60页 |
·适度进行开发再利用 | 第60页 |
·现阶段的保护措施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镜春园与鸣鹤园的再利用——以人文大楼项目为例 | 第62-75页 |
·人文大楼项目的背景 | 第62-64页 |
·镜春园与鸣鹤园的价值分析 | 第62-63页 |
·人文大楼项目的背景 | 第63-64页 |
·人文大楼项目所遵循的原则 | 第64-68页 |
·尊重园林历史风貌 | 第64-65页 |
·控制建筑密度与体量 | 第65-66页 |
·运用传统造园手法 | 第66-67页 |
·呼应校园整体环境 | 第67-68页 |
·人文大楼的艺术特色 | 第68-73页 |
·建筑沿用明清风格 | 第68-70页 |
·景观经营园林化 | 第70-73页 |
·人文大楼项目评价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