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凌云健笔”的诗学观 | 第10-33页 |
第一节 “凌云健笔”诗学观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前驱 | 第10-16页 |
一、“凌云健笔”的提出与庾信诗中的“凌云健笔” | 第10-11页 |
二、“凌云健笔”的实践与“风”“雅”传统 | 第11-13页 |
三、“凌云健笔”与儒家思想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凌云健笔”诗学的思想取向 | 第16-24页 |
一、“真”的艺术追求 | 第16-21页 |
二、有“心寄”的言说 | 第21-24页 |
第三节“凌云健笔”诗学的艺术取向 | 第24-33页 |
一、雄奇俊逸诗风与奇特的想象 | 第24-28页 |
二、乐府“议论入诗”的继承与顿挫的结构艺术 | 第28-33页 |
第二章“清词丽句”的诗学观 | 第33-50页 |
第一节 清词丽句诗风的成因 | 第33-39页 |
一、清新自然与辩证的态度 | 第33-34页 |
二、独特的人生经历 | 第34-36页 |
三、道家思想的影响 | 第36-39页 |
第二节“清词丽句”的诗学观的内含和表现 | 第39-50页 |
一、“颇学阴何”与“清词丽句”的诗学内含 | 第39-42页 |
二、“清词丽句”诗学观的表现 | 第42-44页 |
三、杜诗的“炼字炼句”和对偶 | 第44-50页 |
第三章 “转益多师“的诗学观 | 第50-63页 |
第一节“清词丽句”的出现与杜甫对“二谢”的继承 | 第50-57页 |
一、六朝文学中“清词丽句” | 第50-52页 |
二、杜甫对“二谢”的继承 | 第52-57页 |
第二节 “转移多师”后的“集大成”原因和表现 | 第57-63页 |
一、杜诗集大成的原因 | 第58-59页 |
二、杜诗风格的多样性的表现 | 第59-63页 |
第四章 杜甫诗学的影响 | 第63-73页 |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开拓与影响 | 第63-67页 |
一、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对后代的影响 | 第63-65页 |
二、民本思想与爱国主义的影响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即事名篇”与诗歌语言“口语化” | 第67-73页 |
一、“即事名篇”的开创和影响 | 第68-71页 |
二、诗歌语言的口语化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