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导言 | 第19-26页 |
一、研究的问题 | 第19-20页 |
二、研究的现状的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23-24页 |
四、创新与完善 | 第24-26页 |
第一章 金融监管的挑战:从混业经营到产融结合 | 第26-52页 |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意义与价值 | 第26-29页 |
一、金融监管的立足点 | 第26-28页 |
二、金融监管制度的价值: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产融结合的含义和特征 | 第29-36页 |
一、金融资本 | 第29-32页 |
二、产融结合的概念 | 第32-34页 |
三、产融结合的特征 | 第34-36页 |
第三节 产融结合的模式 | 第36-41页 |
一、市场主导模式与银行主导模式 | 第36-37页 |
二、由融而产模式与由产而融模式 | 第37-39页 |
三、相关产融结合模式、弱相关产融结合模式和非相关产融结合模式 | 第39-41页 |
第四节 产融结合与混业经营的关系——混业经营涵义的拓展 | 第41-49页 |
一、混业经营的概念 | 第41页 |
二、混业经营的特征 | 第41页 |
三、混业经营的模式 | 第41-46页 |
四、混业经营涵义的拓展—从狭义到广义 | 第46-49页 |
第五节 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挑战 | 第49-52页 |
一、金融监管体制的界定 | 第49-50页 |
二、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 | 第50-52页 |
第二章 韩国产融结合法律制度分析 | 第52-104页 |
第一节 韩国金融监管体系 | 第53-61页 |
一、1998年金融危机前金融体系 | 第53-55页 |
二、1998年后韩国金融改革 | 第55-61页 |
第二节 韩国产融结合法律规范的梳理及框架分析 | 第61-66页 |
一、韩国产融结合法律规范的梳理 | 第61-63页 |
二、韩国产融结合法律制度的框架分析 | 第63-66页 |
第三节 《关于金融业结构改善的法》的法律分析 | 第66-72页 |
一、《金产法》的立法演进 | 第66-67页 |
二、限制金融资本控制产业资本—对《金产法》第24条的分析 | 第67-68页 |
三、《金产法》的纠正措施权以及相关案例解析 | 第68-70页 |
四、对《金产法》上的主要争议点的评析 | 第70-72页 |
第四节 限制产融结合制度的争议评析 | 第72-83页 |
一、限制产融结合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73-75页 |
二、废止限制产融结合制度的理论依据及评述 | 第75-83页 |
第五节 2008年韩国新政府有关限制产融结合制度的政策及检讨 | 第83-87页 |
第六节 韩国反垄断法对产融结合的规制 | 第87-90页 |
第七节 韩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分析 | 第90-101页 |
一、韩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演进 | 第90-97页 |
二、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制度 | 第97-101页 |
小结 | 第101-104页 |
第三章 其他国家及地区产融结合监管制度分析 | 第104-121页 |
第一节 美国产融结合监管制度 | 第106-111页 |
一、美国历次金融动荡 | 第106-108页 |
二、银行控股公司法上的规制 | 第108-110页 |
三、准备规制产业贷款公司(Industrial Loan Company; ILC)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英国产融结合监管制度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日本金产分离制度 | 第113-114页 |
第四节 其他国家及地区产融结合监管制度 | 第114-119页 |
一、德国限制产融结合制度 | 第115-116页 |
二、法国限制产融结合制度 | 第116页 |
三、澳大利亚的金融混业经营与金产分离制度 | 第116-117页 |
四、加拿大金产分离制度 | 第117页 |
五、东亚新兴市场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 | 第117-119页 |
六、中国台湾地区的金产分离制度 | 第119页 |
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四章 中国金融模式嬗变的路径分析 | 第121-131页 |
第一节 中国金融模式嬗变之一——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 | 第121-127页 |
一、演变路径的制度分析 | 第121-124页 |
二、演变路径的实例分析 | 第124-127页 |
第二节 金融模式嬗变之二—产融结合模式的兴起 | 第127-131页 |
第五章 中国金融模式嬗变的风险分析 | 第131-156页 |
第一节 产融结合的风险——以德隆模式为例 | 第131-143页 |
一、德隆事件回顾 | 第131-133页 |
二、德隆败局探因(上市公司监管制度方面的分析) | 第133-143页 |
第二节 德隆模式的再反思——产融结合的“阿基里斯之踵” | 第143-145页 |
第三节 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 第145-148页 |
一、中国现行混业经营模式的评析 | 第145-147页 |
二、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 第147-148页 |
第四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析 | 第148-156页 |
一、内部交易 | 第149-152页 |
二、利益冲突风险 | 第152-153页 |
三、风险传递 | 第153-154页 |
四、负的协同效应 | 第154页 |
五、道德风险 | 第154-156页 |
第六章 中国金融新模式下的法律监管 | 第156-173页 |
第一节 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反思 | 第156-159页 |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 | 第156-158页 |
二、产融结合下金融监管对象的再界定 | 第158-159页 |
第二节 类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制度 | 第159-162页 |
第三节 构建金融防火墙制度 | 第162-166页 |
一、法人防火墙 | 第162-163页 |
二、业务防火墙 | 第163页 |
三、信息防火墙 | 第163-164页 |
四、人事防火墙 | 第164页 |
五、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构建 | 第164-166页 |
第四节 引入金融控股公司制度 | 第166-173页 |
一、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 | 第166-169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中主要问题 | 第169-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4页 |
后记 | 第184-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