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1 怀乡诗的历史传统 | 第10-14页 |
·怀乡诗的界定 | 第10-11页 |
·前代怀乡诗的写作轨迹 | 第11-12页 |
·怀乡诗与行旅诗的区别 | 第12-14页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怀乡诗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创作情况 | 第14-25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 | 第14-15页 |
·曹魏时期怀乡诗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创作情况 | 第15-17页 |
·两晋时期怀乡诗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创作情况 | 第17-20页 |
·刘宋时期怀乡诗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创作情况 | 第20-21页 |
·齐梁陈时期怀乡诗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创作情况 | 第21-23页 |
·北朝及隋时怀乡诗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创作情况 | 第23-25页 |
3 “乡”的内涵以及怀乡诗的写作主体 | 第25-31页 |
·所怀之乡中“乡”的内涵 | 第25-26页 |
·“乡”中的地域内涵 | 第25页 |
·“乡”中的国家内涵 | 第25-26页 |
·“乡”中的文化内涵 | 第26页 |
·怀乡诗写作主体的几种类型 | 第26-28页 |
·战乱频繁 | 第27页 |
·徭役繁重 | 第27页 |
·离乡求仕 | 第27-28页 |
·无实际情感的应制类怀乡诗 | 第28-31页 |
4 魏晋南北朝怀乡诗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当时的士人心态 | 第31-39页 |
·中华民族传统心理的展现 | 第31-32页 |
·农业社会中安土重迁的传统 | 第31-32页 |
·儒家追求安定的思想 | 第32页 |
·诗人的心理需要的展现 | 第32-34页 |
·当时士人心态的展现 | 第34-39页 |
·仕途顺利怀归,是自赎的举动 | 第34页 |
·仕途不顺利怀归,是自遣的举动 | 第34-35页 |
·在写作怀乡诗自赎自遣之际,诗人对待思乡的不同情况 | 第35-37页 |
·意欲隐逸之前的宣言 | 第37-39页 |
5 日暮乡关何处是——魏晋南北朝怀乡诗的艺术特点 | 第39-50页 |
·对触物感兴传统的继承 | 第39-40页 |
·出现频繁的触发乡情的意象 | 第40-44页 |
·主题类意象 | 第41-42页 |
·物色类意象 | 第42页 |
·典故类意象 | 第42-44页 |
·以情动人 | 第44-45页 |
·黯然神伤的情感基调 | 第45-47页 |
·由时空转变形成的怀乡情感 | 第47页 |
·前期景物描写多比兴,后期景物描写多山水 | 第47-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