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城市生态储存对土地利用的响应与平衡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资料来源与基本理论 | 第28-3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8-31页 |
·地理位置 | 第28页 |
·自然条件 | 第28-29页 |
·经济社会条件 | 第29-30页 |
·资源与能源 | 第30页 |
·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 | 第30-31页 |
·基础数据与资料 | 第31-32页 |
·相关基础理论与应用 | 第32-37页 |
·人地协调理论 | 第32-3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4页 |
·土地生态经济理论 | 第34-35页 |
·系统理论 | 第35-37页 |
3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分析 | 第37-58页 |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特征及规律 | 第37-42页 |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的周期性特征及规律 | 第37-39页 |
·采矿活动引起的生态型用地利用特征及规律 | 第39-40页 |
·工矿用地利用的二维空间特征与规律 | 第40-42页 |
·武安市时间维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 第42-44页 |
·土地利用结构 | 第42页 |
·土地利用变化 | 第42-44页 |
·武安市空间维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 第44-53页 |
·总体土地利用格局 | 第44-46页 |
·各类用地格局空间分布变化 | 第46-50页 |
·各类用地格局空间位移变化 | 第50-53页 |
·武安市土地利用格局特征指标分析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8页 |
4 生态储存对土地利用的响应机制 | 第58-84页 |
·生态储存概念与特征 | 第58-59页 |
·生态储存的概念 | 第58页 |
·生态储存的特征 | 第58-59页 |
·生态储存估算基础 | 第59-68页 |
·生态系统服务及相关模型 | 第59-61页 |
·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类型匹配 | 第61-62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估算 | 第62-68页 |
·生态储存状态 | 第68-74页 |
·生态储存状态的估算原理与模型 | 第68-70页 |
·武安市生态储存状态的分析与结果 | 第70-74页 |
·生态储存过程 | 第74-76页 |
·生态储存过程的估算原理与模型 | 第74页 |
·武安市生态储存过程的分析与结果 | 第74-76页 |
·生态储存能力 | 第76-82页 |
·生态储存能力的估算原理与模型 | 第76-78页 |
·武安市生态储存能力的分析与结果 | 第78-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5 生态储存对土地利用综合响应的诊断与制图 | 第84-111页 |
·模糊数学估算方法 | 第84-85页 |
·隶属函数定义 | 第84页 |
·隶属函数模型 | 第84-85页 |
·武安市生态储存对土地利用综合响应的评价 | 第85-99页 |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85-86页 |
·综合评价 | 第86-99页 |
·敏感性生态型土地对武安市生态储存的影响 | 第99-102页 |
·矿产资源开采对武安市生态储存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武安市生态储存的制图综合 | 第105-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6 生态储存平衡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 第111-127页 |
·生态储存平衡 | 第111-115页 |
·生态储存平衡的内涵 | 第111-112页 |
·信息熵理论模型 | 第112-113页 |
·内外部生态储存变化 | 第113-115页 |
·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 | 第115-125页 |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确定与配置过程 | 第115-122页 |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 | 第122-125页 |
·小结 | 第125-127页 |
7 矿业城市生态储存与土地利用的调控与管制 | 第127-146页 |
·矿业城市生态储存与土地利用的调控与管制框架 | 第127-128页 |
·矿业城市生态储存与土地利用耦合的概念模型 | 第128-131页 |
·经济发展与生态储存互相抑制性作用 | 第128-130页 |
·矿业城市生态储存与土地利用耦合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130-131页 |
·矿业城市生态储存与土地利用衔接的调控模型 | 第131-138页 |
·“生态储存泵”理论的提出 | 第131-136页 |
·“生态储存泵”的调控方式与应用 | 第136-138页 |
·矿业城市生态储存与土地利用平衡的管制模式 | 第138-144页 |
·生态效益性土地利用管制模式 | 第138-141页 |
·生态预防性土地利用管制模式 | 第141-144页 |
·小结 | 第144-146页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46-150页 |
·研究结论与成果 | 第146-148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48-149页 |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8页 |
附录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