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井壁漂浮下沉竖向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 ·钻井法概述 | 第14-15页 |
| ·现存问题 | 第15-16页 |
| ·钻井技术发展及国内外井壁稳定性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 ·钻井法施工技术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 ·国内外井壁稳定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钻井井壁稳定性研究概述 | 第19-22页 |
| ·钻井井壁的环向稳定性研究 | 第19-20页 |
| ·钻井井壁内层钢板稳定性研究 | 第20页 |
| ·滑动可缩井壁结构的内壁纵向稳定性的研究 | 第20页 |
| ·钻井井壁竖向稳定性研究 | 第20-22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2 井壁漂浮下沉竖向失稳基本原理 | 第24-36页 |
| ·井壁下沉永久支护方法 | 第24页 |
| ·井壁结构漂浮下沉的原理 | 第24-29页 |
| ·井壁结构下沉前的准备工作 | 第26-27页 |
| ·井壁结构的连接与下沉 | 第27-28页 |
| ·充填与固井 | 第28-29页 |
| ·井壁下沉安全措施 | 第29页 |
| ·井壁结构竖向失稳原理 | 第29-35页 |
| ·结构稳定问题基本概念 | 第30页 |
| ·失稳形式 | 第30-32页 |
| ·平衡状态稳定性的辨别准则 | 第32-34页 |
| ·井壁竖向失稳原理分析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钻井井壁竖向稳定解析解研究 | 第36-56页 |
| ·井壁结构的基本假设计算模型及竖向稳定分析 | 第36-38页 |
| ·井壁基本假设计算模型 | 第36页 |
| ·井壁竖向稳定分析 | 第36-38页 |
| ·井壁下沉至孔底且未壁后充填阶段的稳定性分析 | 第38-47页 |
| ·变断面满水井壁结构的竖向稳定分析 | 第39-42页 |
| ·变断面非满水井壁结构的竖向稳定分析 | 第42-46页 |
| ·影响因素 | 第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配重水高度对井壁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47-50页 |
| ·配重水对井壁结构稳定的作用 | 第47页 |
| ·确定配重水的高度 | 第47-49页 |
| ·最大高度H_((cw3))配重水的确定 | 第49-50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页 |
| ·工程实例 | 第50-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4 钻井井壁竖向稳定数值分析 | 第56-78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ABAQUS简介 | 第56-57页 |
|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57-59页 |
| ·井壁结构竖向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第59-76页 |
| ·井壁结构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 | 第59-61页 |
| ·井壁结构下沉过程稳定性分析 | 第61-65页 |
| ·底面接触面积对井壁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69页 |
| ·配重水注入过程中的井壁结构稳定性情况研究 | 第69-70页 |
| ·井壁结构的竖向稳定临界深度计算 | 第70-73页 |
| ·井壁结构加重3%后井壁结构的临界深度计算 | 第73-75页 |
| ·不同边界条件对井壁竖向稳定性的影响 | 第75页 |
| ·增加井筒横向约束对井壁结构竖向稳定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 5 井壁局部稳定稳定性研究 | 第78-84页 |
| ·概述 | 第78页 |
| ·验算焊缝的抗拉强度 | 第78-83页 |
| ·验算焊缝的截面惯性矩 | 第79-80页 |
| ·信湖风井焊缝抗拉强度验算 | 第80-81页 |
| ·信湖主井焊缝抗拉强度验算 | 第81-83页 |
| ·验算井壁结构的环向局部稳定性 | 第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6 施工监测与理论分析的对比研究 | 第84-94页 |
| ·概述 | 第84页 |
| ·信湖矿实测过程及结果 | 第84-92页 |
| ·井壁倾斜的测量方法简介 | 第84-85页 |
| ·井壁扶正过程及结果 | 第85-89页 |
| ·井壁结构充填后成井图 | 第89-92页 |
| ·对比分析监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 | 第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4页 |
| ·对于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2页 |
|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2页 |